趙磊
善意取得制度,是世界各國法律中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也是我國民商事法律制度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制度,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我國最早規定善意取得制度是在2007年出臺的《中華人名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它規定善意取得制度除了適用于動產,還突破性的規定適用于不動產。針對不同的對象,在成立的構成要件上又有各自的特別之處,本文將分別對他們進行介紹。對于這一制度的研究,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之下,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和應用意義。筆者希望通過這篇文章,開創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探析這一制度,為該制度的實際應用與發展完善提供更直接的理論支撐。
1 善意取得構成要件之動產
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善意取得,動產占大多數,根據我國《物權法》規定,筆者認為動產的善意取得需要具備以下五個方面。
1.1 轉讓人合法占有該動產
動產善意取得,處分人首先要“合法占有該動產”。往往表現為無權處分人通過租賃、借用、保管、委托等合意占有動產。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占有會產生公信力,所以動產的占有人往往會被認為是所有人。
1.2 轉讓人沒有處分權
善意取得和無權處分往往相伴隨而發生,行為人在“合法占有動產”的前提下,在不通知原所有人又沒有處分權的情形下,擅自以自己的名義實施了處分行為。如果行為人實施的無權處分行為被原所有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對處分的動產獲得了所有權,該無權處分行為就轉化成了有權處分,也就不會發生善意取得的效果。
1.3 受讓人以合理的價格受讓
以“合理的價格受讓”,這就表明了善意取得的發生必須是有償的,如果是贈與或者遺贈,因為是無償的,所以絕對不會發生善意取得的效果。同時,在受讓的價格上還必須是“合理的價格”,所謂“合理的價格”是指根據交易時的市場價格來合理確定交易價格,略高于或者略低于市場價格都是允許的,這也符合市場交易的客觀規律。
1.4 受讓人受讓該動產時系善意
何為“善意”?它是指受讓人與處分人就該動產簽訂買賣合同的時候,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為無權處分人,而且對于該瑕疵的認識也沒有重大過失的,此時可以認定受讓人是一個“善意受讓人”。根據《物權法解釋一》第16條第1款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在以下這幾種情形中的受讓人,其主觀上系惡意,不得主張善意取得,“存在異議登記的”、“存在預告登記的”、“已經被查封的”、“受讓人明知道權利主體錯誤的”、“受讓人知道轉讓人不享有所有權的”。
何時“善意”?民法學界通說的觀點是,“善意”的時間應該是依法完成動產交付或者不動產登記的時候。只要受讓人主觀上在特定的時刻是“善意”的,即使之后受讓人知道了真相也不會影響“善意”的認定。
1.5 受讓人依交付占有該動產
動產變動的公示方法在我國只有一種,那就是交付,動產的善意取得會發生所有權的變動,所以也需要依交付而發生。針對特殊動產的善意取得,即“機動車”、“船舶”、“航空器”,除了交付以外,還需要辦理相應的變更登記。交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現實交付”,這是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交付方式,也是最容易讓人理解的交付方式;第二種是“觀念交付”,這種交付是依照雙方當事人在觀念上的合意完成的交付,包括:“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占有改定”。目前能夠發生善意取得的公示方法只有現實交付,簡易交付和指示交付這三種。民法學界對于“占有改定”能否發生善意取得的效果目前還存有較大爭議,基于此,如果雙方當事人約定以“占有改定”的方式交付動產的,目前尚不能發生善意取得的效果。
2 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傳統的民法中認為善意取得的適應范圍僅限于動產,不包括不動產。在我國2007年出臺的《物權法》中,將善意取得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不動產,這是對傳統民法理論的重大突破,在現如今發展迅速的時代,能夠更好地應對不斷出現的新的社會問題,保護交易的穩定和秩序,合理有序的劃分各方的責任。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和動產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基本大致相同,只是在權利外觀和公示方法上有所不同,所以對于不動產善意取得,筆者在這里就重點講不同之處。
2.1 不動產登記簿出現權屬登記錯誤
不動產所有權人的權利外觀就是“不動產登記博”,但是當不動產因為某種原因錯誤登記在他人名下時,他人就具有了使第三人有理由相信該不動產為其所有的權利外觀。但是,如果“不動產權屬證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房產證”,出現權屬登記錯誤,這種錯誤的公信力是不足以支撐不動產發生善意取得效果的?!安粍赢a登記簿”權屬登記錯誤包括但不限于一下四種:⑴按份共有或者合伙共有的不動產,登記在一個或者部分共有人的名下;⑵法院作出判決后導致登記名義人與實際產權人不一致,實際產權人沒有進行宣誓登記的;⑶房屋買賣合同被認定為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后,尚未辦理過戶手續期間;⑷因其他原因發生的登記錯誤。
2.2 受讓人依法辦理不動產登記
我國不動產所有權的變動實行的是“登記設立主義”,即當事人之間簽訂買賣合同以后,雙方要去不動產登記機關進行不動產變更登記,才發生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效果,如果僅僅是簽訂了有效的房屋買賣合同并不會直接導致不動產所有權變動。但是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有效的房屋買賣合同要求另一方履行不動產的變更登記。
3 擔保物權的善意取得
我國的擔保物權,主要指的是“抵押權”、“質押權”和“留置權”。對于他們的善意取得,可以參照動產或不動產,但是在構成要件上,擔保物權仍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具體如下:⑴抵押權和質押權的善意取得,受讓人不需要付出合理的對價,這主要是由抵押權,質押權的無償性和單務性決定的。⑵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與不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需要辦理變更登記相同,需要辦理相應的抵押登記;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與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不同,它并不需要登記或者交付就可以發生。⑶動產質權的善意取得,和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相同,可以通過現實交付,簡易交付和指示交付發生。⑷留置權的善意取得不以行為人無權處分為前提,只要受讓人有合法留置該動產的事由即可,這是因為留置權是法定擔保物權。
4 不能發生善意取得的情形
根據《物權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下列情形不能發生善意取得的效果:(1)轉讓合同具有無效事由,屬于無效合同的;(2)合同具有可撤銷事由,享有撤銷權的一方或雙方主體行使撤銷權的。
以下三類動產,不適用或者原則上不使用善意取得:(1)“貨幣或無記名有價證券”,適用占有即所有規則;(2)“禁止流通物”,本來國家就禁止公民個人持有此類物品;(3)“占有脫離物”,原則上不能發生善意取得的效果,只有原所有人在兩年除斥期間內不對受讓人行使返還請求權時,受讓人才會善意取得該財產。
5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5.1 善意的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或者不動產的所有權
受讓人如果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就可以發生善意取得的效果,取代原所有人成為物的新的所有人。
5.2 原所有權人喪失所有權,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原所有權人對動產或者不動產的的所有權消滅。原所有權人不能要求善意受讓人返還原物,只能基于當初的租賃、借用、保管、委托等關系請求無權處分人承擔違約責任、侵權責任或者返還不當得利,當事人可以自主選擇行使哪種權利。
5.3 動產或者不動產上原有權利消滅
所以善意受讓人在取得動產的所有權時,該動產上原有的權利消滅,這是由于善意取得是原是取得,但是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存在的除外。
6 結束語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事法律的一項重要制度,它旨在保護善意相對人的交易安全和預期信賴,合理分配各方當事人的責任,有利于市場的穩定和秩序。筆者希望通過本文對善意取得制度的淺顯探索,力求一個全新的視角,從而對該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合理的解釋。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