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丹韻

前段時間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計票房超過了《復仇者聯盟4》,成為全球單一市場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然而,它的成功,是否代表背后的中國動漫產業已經崛起、工業體系已經成熟?這是偶然性的單一事件,還是發展的水到渠成?
國產動畫是否形成了工業體系?答案是:還差得遠。
《哪吒之魔童降世》屬于3D 動畫電影,制作時一般需要幾個環節:劇本、美術、分鏡、模型、特效、渲染等。業內人士認為,特效等中后期制作中國水平并不差,主要是前幾個環節更加薄弱。
葡萄動畫首席創意官張智瑋2000 年前在溫哥華從事影視行業,2009年回國后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德稻大師班擔任導師,深諳國內外動畫電影制作的區別。
他說:“我們一直有個誤區,以為動畫電影技術做得炫是最重要的,但其實劇本、美術、分鏡需要花更多心力。”
一部電影的好壞,劇本是基礎。在張智瑋看來,好故事如何用動畫鏡頭表達,分鏡是關鍵。往往分鏡定下,故事的敘述效果也就定了。分鏡導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奇怪的是,國內動畫和影視專業里,幾乎都沒有“分鏡專業”,一般只有一門分鏡課而已。分鏡的地位長期以來被弱化,國內很少有專業分鏡人才。這就導致一些導演需要找大量學生幫忙畫分鏡,導演描述鏡頭什么樣,學生根據要求畫出來,效果往往打折扣,或者把導演搞得很累。
“會分鏡和不會分鏡,對影視制作的工業化流程影響很大。影視行業要崛起,分鏡導演就得有更多話語權,而現在分鏡是缺位的。”張智瑋說。
前期劇本創意弱,可以說是中國動畫產業“致命的短板”。2015 年《大圣歸來》獲得成功后,資本蜂擁而入,短時間內一陣熱火朝天。一些原本靠外包生存的動漫公司終于拿到了投資,紛紛想要嘗試原創動畫。他們總以為,有了錢就能啟動原創項目,沒想到故事創意如此難又如此重要,沒有好創意,項目就會不了了之。最后,在通往原創的路途中,迅速倒下一批動漫公司。
那么國內動畫電影的中期制作,究竟達到什么水平?與好萊塢、日本等作品的差距具體是什么?專業人士這樣打比方:假設3D 動畫,需要電腦模型建一只手臂。手臂能彎折,至少要給骨骼布3 個節點。布線越合理,手臂動態越自然。但骨骼布線水平我們仍然較弱,模型可以做得很美,卻沒法動得靈活。
迪士尼、夢工廠的動畫人物,輪廓造型或許比較簡單,但人物表情豐富,像橡皮筋一樣動來動去,嘴唇可以上下卷,眉弓動作多,眼瞼可以有節奏地閉合,十分逼真。這些動感細節,都與建模時如何布線有關。
那么相關的技術研發水平如何提高?一般情況下,因影視項目需求,各家頂尖大公司會派遣技術人員通力合作,且擁有各自專利的新產品——這種模式,在中國影視行業很少見。
國內相關公司或囿于知識產權、人才流失等方面的擔憂,為了鎖住技術,往往自己養人、自己開發。彼此并不“強強聯合”,還需互相提防,并且每一次都得從零起步。
“只有打破企業之間的合作壁壘,先進制造業如影視工業,未來才有可能達到好萊塢的水平。”張智瑋感嘆。
再說特效,現在特效插件很多,水、火、爆炸都能直接使用插件。但是同樣表現爆炸,汽油彈爆炸和普通爆炸,煙的形狀并不一樣。優秀的團隊會按照現實效果調整,但我們的制作團隊往往沒這份“匠心”,有爆炸煙霧就行,不管什么形狀。
特效不單單是技術,也是藝術。正因為國內影視工業人才不夠,再加上各工種上的導演缺位,導致從前期到后期,總導演必須每個環節事無巨細全部過目。
導演餃子曾對媒體感嘆,《哪吒之魔童降世》聯合了幾十家特效公司一起參與,已經把他累得夠嗆,不敢想象如果上百家公司合作,會不會被逼瘋。“那是因為基本全靠他一個人去把控,沒有各崗位上的專業分工人才。”張智瑋說,“由此可見,國產動畫依然沒有成熟的工業體系。”
視效預覽技術,近幾年雖被反復提及,但中國影視行業真正全片運用的并不多。Base FX 副總裁謝寧比喻,就好比裝修工人手里的圖紙,建筑大項目必須先出效果圖和三維模型,這樣一來預算和效果一清二楚。那為什么投資動輒上億元的電影反而沒有圖紙?視效預覽正是電影的藍圖,當每個鏡頭的構圖、攝影機的運動、主角的軌跡都定好,效果也就一目了然。
“有人覺得視效預覽是一筆額外增加的費用,但實際上,它的存在反而減少了預算中的貓膩。”謝寧說。國內宣稱能做視效預覽的公司并不少,但真正會用的影視團隊并不多。視效預覽在電影中能充分幫助導演規劃制作,好的視效預覽師其實相當于導演,他必須既懂導演這一套,又會后期特效技術。而在國內,這樣精通前后期的復合型人才非常難找。
近幾年,謝寧一直在各種場合呼吁,影視后期和動畫產業的人才補給出現結構性斷層,必須重視這一問題。
教育培養和產業脫節非常明顯。特效公司的人才主要來自社會培訓機構,21 世紀前10 年,培訓機構對行業有很大幫助,課程體系、教學質量不低,對接得很不錯。但是從2012 年開始,當國內的后期行業一直在追趕好萊塢快速奔跑時,商業培訓機構卻沒有及時跟上腳步。人才補給在2013 年左右斷層了。
“如果長期沒有外部血液輸送,行業內部就會互相挖人,惡性競爭。”謝寧感嘆,中國影視后期產業正面臨內憂外患。外部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比如印度的后期工業勞動力成本只有我們的1/3,當我們失去價格優勢,新的人才補給也沒進入,附加值高的復合人才又缺位,外國特效公司就會趁機搶奪國內電影市場份額。
制造業當年為何離開發達國家來亞洲布局,原因大家都明白。而影視后期產業同樣是人才密集型的后期工業,最終或許也會轉移到亞洲。中國市場本應吸引這些產業,成為全世界后期制造業的中心,能否抓住這撥機會,取決于我們有沒有足夠多的產業人才。
坐擁網絡文學的半壁江山,閱文集團可謂眾多動漫影視作品的IP 源頭。閱文集團高級副總裁羅立認為,閱文想要打造一個泛娛樂的完整產業鏈,為此特意設立了開發部,專門進行大量IP 孵化。業務分為影視制片、內容研發、商務授權三大塊。
令人意外的是,談及現階段IP 開發的難度,羅立認為:“下游開發,最大的挑戰是下游行業缺乏專業人才。”
比如,閱文作為制片方,找不到合意的導演和制作團隊進行IP 改編。一些導演,做法多年沒有變化,如今題材變了,過去的思維觀念未必適合新題材。
“目前還在國內動畫領域做的高精尖視覺開發人才,估計50 個不到,極少。”《大圣歸來》的制作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品方十月文化總裁劉偉說。
軟件技能學習并不難,難的是審美意識和綜合素質底蘊。為了找到優秀人才,他必須每天花半小時看簡歷、找人才。
讓人遺憾的是,有一些不錯的動畫苗子畢業后沒去動畫產業,而是被游戲企業挖走了。假設一個人才在動畫公司月薪8000 元,那么去游戲公司有可能拿到18000 元。而且去游戲公司6 個月就能看到項目是否有回報,可以及時調整。但動畫電影一般3 年以后等到上映才知道結果。
好在近兩年,有些人才愿意從游戲公司轉向動畫。一方面得益于投資,另一方面確實創造型的工作對某些人更有吸引力。劉偉指出,動畫電影需要龍頭企業,尤其是好的項目練兵,從業人員才有機會學習、提升能力。動畫是富有創作型和藝術性的,底層基因和可復制動作的游戲并不一樣,對從業者的技術要求、審美意識、創作能力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并不能說國產游戲發展快了,動畫電影就一定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