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宏鋒

弦歌街——用“大手術”推動“微更新”,百年老街實現完美變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 2018 年以來,新鄉市紅旗區以打造“幸福紅旗”“首善之區”為目標,不斷加快社區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建設,注重基礎、創新管理、加強服務、提高效能、提升形象,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新鄉市紅旗區堅持黨建引領,統籌資源,采取“315 模式”推動社區治理邁向新高度。
統領社區治理“三共理念”。“三共理念”即“共建、共治、共享”,采取“政府補一點、居民掏一點、單位和企業幫一點”方式,政府投入資金6.08 億元,完成集中供暖467.7 萬元;投入資金2.49 億元,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117 萬元;投入資金1000 余萬元,對65 個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進行提升。152個國家、省、市文明單位與32 個社區118 個無主庭院結對共建,累計開展黨員志愿服務上萬人次,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小區環境整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老舊小區無論是基礎硬件設施,還是日常維護保潔都發生了徹底改變。
服務社區發展“一個平臺”。“一個平臺”即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創建“紅旗e 崗通”,“e”即利用“互聯網+”,開發智慧服務小程序,實現線上為群眾服務;“崗”即崗位,就是服務;“通”即溝通,就是利用線上線下便捷服務,架起與群眾的橋梁紐帶,實現黨委、政府與轄區群眾全方位互聯互通。建立起集社區服務、社區養老、社區生活、社區文化等數十項職能為一體的多功能管理服務平臺,以一鍵解決社區民眾難題的指尖便民“神器”為定位,統籌整合黨建、教育、民政、人社、醫療、司法等資源,延伸行政服務,社區居民借助小程序可以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即可預約辦理事項、查看社區公告、了解惠民政策,實現數字多跑路、人工少跑腿,讓社區工作更智能。
激發黨建活力“五個舉措”。一是把黨員“找”出來,開展“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加強黨員家門口組織建設、陣地建設”等活動入戶摸排,找出黨員、建立黨支部。二是讓黨員“亮”起來,“亮身份、樹形象、做表率”,實行“雙報到、雙反饋”,115 個駐區單位黨組織、近5000 名居住黨員陸續到街道社區報到,讓黨徽在社區亮出來、黨旗在社區飄起來。三是使黨員“能”起來,運用“互聯網+”服務黨員群眾模式,借助“紅旗e 崗通”黨建板塊、社區網站、微信群,邀請專家線上、線下講座,提升黨員工作能力、生活品質。四是讓黨員“動”起來,重點發揮離退休黨員參謀智囊作用、在職黨員八小時以外模范引領作用,成功培育世紀村“書記調解室”、紫郡“黨員放映隊”等多個黨建品牌。五是讓黨員“站”出來,由黨員帶頭,廣泛動員社區居民,無主庭院推選樓長,成立業主委員15 個;制定文明家庭、文明商戶認領制度,推動文明社區和文明商戶一條街建設,讓黨員成為引領社區各行各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為了徹底改變社區工作者辦公效率低、效果差的工作狀態,我們先后到北京、鄭州等地學習“街區吹哨,部門報到”“網格化”“路長制”“院長制”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提出“智慧紅旗”總體規劃,整合黨建、民政、消防、城管、信訪、司法等部門現有網格員和專員等人力資源,搭建各類智慧平臺。各平臺數據融合形成“智慧社區”“智慧廠區”,最終構建“智慧紅旗”大數據監測指揮控制中心。人力和平臺數據共享,完成事后“滅火”到事前防患的轉變,提升了社區辦事效率。

三分區——優環境、美顏值,老舊小區煥然一新
全崗皆通,用心服務。社區工作人員熟悉所有社區服務崗位,根據不同情況提供“當場辦理、轉告受理、代行受理、告知路徑、耐心解釋”等接待服務,確保群眾反映的所有問題和訴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全年無休,耐心服務。周一到周六從早八點到晚八點以及周日和節假日都有專人值班,使社區真正成為365 天全年無休服務群眾的窗口。
全覆蓋走訪,貼心服務。由原來被動等待群眾來訪,變成主動上門服務解決問題,做到失能老人、空巢老人、低保戶、殘疾人士、精神病患者、重大疾病患者、軍烈屬家庭、重點幫教對象、老上訪戶、流動人口租房戶等居民“十必訪”;黨員關系轉入、嫁娶喜慶、子女出生、遭遇困難、家庭變故、亡故治喪等黨員“六必訪”。聽民聲、訪民情、解民憂,上半年全區利用錯時上下班與上門服務為轄區居民600 余人提供便捷服務,切實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
全面延伸,暖心服務。以紅旗醫院為龍頭,外聯京滬等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遠程醫療平臺,積極推進遠程醫療走向鄉村、家庭,形成1+N 衛生服務體系;政府購買服務,為80 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務;為享受民政低保、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持殘疾證的老人群體提供政府購買助餐服務;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團隊,對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心理疏導,幫其回歸家庭、融入社會;邀請專業律師團隊,義務幫助居民調解案件。
品味書香文化。組建三級網絡,在全區范圍內編織一張沒有死角的閱讀服務網。區級政府出資在重點區域高標準建設“紅旗書屋”,集合轄區高校、機關、書店、家庭等圖書資源,打造城市“休憩文化島”;以36 個社區為載體,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高標準建設居民共享共閱“紅旗書房”,構建“10 分鐘讀書圈”;以家庭為單位,推動閱讀終端延伸至百姓書桌,居民使用電腦、手機、平板,足不出戶即可閱讀海量書籍。
傳承傳統文化。一手抓硬件,高標準提升改造三分區、弦歌街(西大街),在樓道繪制文化走廊,成為全市亮點,在65個小區推廣,同步投入資金4700 余萬元,修繕提升牌坊街家風廣場、文化街好人廣場等大小游園16 個,打造家門口文化陣地。一手抓軟件,大力傳播經典文化、弘揚傳統美德,開展“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活動,開辦“國學大講堂”50 余期,不斷發掘優良家風的現代價值。
豐富群眾文化。注重用文化滋潤社區,連續三年舉辦“紅旗區百姓才藝秀”,以“清風讀書會”“紅太陽合唱團”為載體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基本實現“大型活動月月辦,小型活動不間斷”,社區活動多姿多彩,居民樂享幸福生活,2018年紅旗區“兩感指數”排名全省第四。
砥礪前行牢記使命,為民謀利永葆初心。新鄉市紅旗區將繼續圍繞“幸福紅旗”“首善之區”建設目標,科學謀劃、統籌推進、精準發力,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讓轄區老百姓詩意棲居、愜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