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潔 曾丹妮 鄒明茜 蔣佳敏 艾小平 內江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內江 641100
根據內江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蘇家橋社區共有家庭643戶,0-14歲有627人,其中適學兒童408人,占65.07%多。蘇家橋社區地處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東部,距內江市中11.4公里,為內江市邊區。內江市唯一的高速公路客運站坐落于此,因此蘇家橋社區的家庭幾乎以“接黑車”謀生,主要負責跨省長途運輸,有時一單生意耗時長達半年。在完成工作的返回途中,為了增加收入,居民們還會沿途接收許多額外的運輸任務,工作具有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導致該地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較一般留守兒童具有特殊性,父母并不是長期與其子女的家庭教育脫離,而是間斷性地參與子女成長過程。其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既有一般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本文以文獻研究、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從蘇家橋社區居委會、家長、學生三個層面了解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主要研究對象為蘇家橋社區一至六年級的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共隨機發放問卷11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94.33%,有效問卷為82份,有效回收率為82%。
蘇家橋地區留守兒童同一般留守兒童相比,雖與父母聯系、見面次數較多,但是其家庭教育仍以隔代監護為主,不重視家庭文化建設,由于其對孩子成績急于求成的心理導致偏激的教育方式使蘇家橋社區的兒童學習積極性比一般留守兒童更為偏低,且具有強烈的厭學情緒。另外,由于父母工作情況的特殊只能間斷性的參與子女生活,與教師缺乏溝通,不具備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
1、親子聯系不足,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性弱
蘇家橋社區親子聯系的主要方式為電話與微信。在留守兒童與其父母的溝通頻率中,與父母兩周聯系一次的為3.66%,每月聯系一次的占比最高為7.32%,一月以上聯系一次的為34.15%,而半年以上與父母聯系一次的占54.88%。同時,在訪談蘇家橋社區的一位父親時,他認為“進步在于學習,健康在于運動,長壽在于快樂”,表示雖然相對重視兒童身體健康,但是更加注重兒童的學習情況。由此,父母在親子聯系中主要關注近段時間子女的作業情況、學習成績,較少關心兒童的心理。通過表1,可以看出:當兒童不開心或遇到困難時,首選對象主要是同齡人。此外,在一定范圍內,隨親子聯系頻率的降低,選擇向同齡人傾訴的趨勢呈增長變化;選擇將心事憋在心里獨自化解的傾向也在逐漸增長。可見,同齡人在留守兒童心中的地位高于父母和祖輩,兒童對長輩的依賴性較低,且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對父母了解其心理情況以此進行教育有一定影響。

表1 親子聯系頻率對兒童傾訴對象選擇的影響
2、隔代監護為主,留守兒童學習積極性較差
在蘇家橋地區的調查中,父母均外出務工占比80.49%,父親或母親單獨外出務工占比19.51%,可見監護類型以隔代監護為主,其次為單親監護。據統計顯示,父親或母親外出工作時,57.39%的兒童學習態度一般,積極主動學習的只有7.41%,而不喜歡學習、甚至厭倦學習的確有11.11%。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缺乏父母長期細致的關愛,學習主動性較差,甚至產生不愿學、不想學的想法。

3、家校聯系頻率低,父母對子女心理關心程度不足
通過對蘇家橋社區留守兒童的家校聯系的頻率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與學校老師平均兩周溝通一次的比重是7.32%,每月一次則是9.76%,一月以上溝通一次是29.27%,半年以上溝通一次為53.66%,可以看出:父母是間斷性地關注其子女的情況,并不是由于長期外出務工而不關注子女。同時根據表3,發現父母受工作需要經常性外出的影響,隨著與老師聯系頻率的降低,父母主要關注兒童的學習和行為表現,尤其是最能反映近段時間學習的作業情況、學習成績,較少關心兒童的心理。在訪談中,不少父母認為子女在校時間占比大,其教育應由教師全權負責而家長所需關注的只是最終的成果——成績。并且劉晶波教授認為學校教育不應該完全取代家庭教育,他們是相輔相成的。
4、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不高
陳艷芳等人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調查顯示,“多數留守兒童的品行良好,與其他同學溝通順暢,少數出現不愛與老師或同學交流,且多數成績居于中等程度”。在蘇家橋社區被調查對象中,學習成績中等水平以下占12.5%,一般水平占60.7%,成績良好占26.78%,并且留守兒童將成績不理想歸結為自己不努力的占53.57%,客觀原因占12.5%,沒有家長、老師的輔導占5.36%,自己能力不行占 23.21%。
留守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未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內化和外化心理問題上的差異,但結果卻發現留守兒童在快樂感、生活滿意度、親社會行為等內化和外化積極心理健康指標上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通過對蘇家橋社區的實地調查也發現,父母長期外出使留守兒童生活質量下降,對生活滿意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降低其生活滿意度。
1、留守兒童父母間斷性參與家庭教育,導致家庭教育內容的偏失
內江是一個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城市,基于此經濟結構,政府無法統一規劃留守兒童家長的就業問題。蘇家橋社區毗鄰內江唯一的高速公路客運中心,受該特殊地理位置影響,同時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有限,蘇家橋社區的留守兒童父母主要從事不穩定且無保障的“接黑車”的工作。因此他們無法長期的陪伴兒童,只能間斷性地參與兒童家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半監護式家庭教育,使得父母在對兒童的監護過程中,只著眼于外在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并不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種形式教育,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實質的教育引導。長此以往,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易產生交流問題,逐漸造成積弊難除的問題。
2、監護人文化水平較低,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
蘇家橋社區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文化程度處于較低水平,缺乏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根據問卷調查統計,父母與祖輩的教育方式呈兩級分化,48.57%的父母還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舊觀念。在兒童犯錯時,出于急于求成或攀比等心理,對孩子非打即罵或強行說教,沒有對兒童進行正確的耐心引導,也影響了父母對教育目標的選擇。而祖輩則與此相反,61.35%的祖輩由于隔輩親的現象,對兒童極度溺愛,對兒童的錯誤視而不見,在對兒童的教育方面上采取一味縱容的態度。
3、留守兒童父母缺乏雙向的家校溝通合作意識
蘇家橋社區的家長主要從事交通運輸工作,收入微薄,著重解決生計問題,教育意識淡泊。68.29%的兒童父母缺乏家校合作意識,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沒有建立相輔相成的合作關系。同時,她們較多認為教育是教師的職責,教師應當對學生全權負責。因此在家校溝通中,大多是當兒童出現問題時,老師才會單方面主動與父母聯系,造成父母僅關注到孩子的缺點而等結束工作便會對其進行打罵,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
4、對家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還沒有足夠重視,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目前家庭文化建設狀況來看,蘇家橋地區很多家庭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還沒有清醒的認識,不懂如何對兒童進行引導教育,只關注孩子的成績,甚至對什么是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建設包含哪些內容,具體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還不夠了解,從而弱化和制約了家庭文化建設的發展及功能的發揮。
經過調查發現蘇家橋社區的許多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缺乏家庭教育知識,本文從以下方面提出對策與建議:
政府應加大力度,對蘇家橋特殊群體給予社會關注和保護;強化措施,進一步加強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在蘇家橋社區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結對幫扶、監護人培訓、定期親情交流、特別關愛等。
進一步為蘇家橋社區留守兒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體系,落實德育課程建設和德育評價改革。
“學校應引導留守兒童家長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加強家庭教育與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合作,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共同培養兒童的教育合力。”“可以通過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聯系來提高父母的監護水平。”由此學校應改變當前蘇家橋社區留守兒童半寄宿制教育的“圈養”形式,回歸承認和保護留守兒童童年價值以及獨立人格尊嚴的教育本質。學校應該降低學業成績在校考核的比重,增加留守兒童“自樂自學”的實踐活動,建立一套教師陪伴式服務的學校辦學標準。
1、改變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的方式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父母對子女成長起的作用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來自父母雙方的關愛和教育,有利于子女身心的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上有用人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孩子未成年期間盡可能在家承擔教育的責任。即使一方要頻繁外出“接黑車”,也盡量留一方在家照顧孩子,或選擇不跑長途車,保證家庭教育的有效實施。
2、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系
創造和諧的家庭氣氛,鼓勵子女通過電話、書信等多種途徑與父母聯系。在教育孩子上,祖輩要與父母站在同一立場。對于兒童的發展狀況,常外出的父母不能偏聽偏信,影響對兒童的教育。溝通的內容也不應局限于學習成績和生活狀況,也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溝通時,不能單方面問詢孩子的情況,可以適時講述自身情況,讓孩子了解家長的工作,增強與孩子的心靈溝通。
3、轉變監護人的教育觀念,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堅持客觀全面評價兒童,充分肯定其優點,指導改正其缺點,思考改進或解決的方法,鼓勵其在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突破,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同時,家長要不斷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對不同孩子的教育做到和而不同,針對孩子的特性培養教育。
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給予孩子健康發展的機會。建立以兒童為中心的家庭生活的,把留守兒童當“人”看,即承認兒童擁有不依附于成人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把留守兒童當“兒童”看,尊重身心發展規律,要意識到兒童的生理心理都是未發展成熟的,限制“手機帶娃”。
4、父母應重視家庭文化建設
目前大多家長都陷入重智輕德的誤區,導致家庭教育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家長應該在制度、知識構成、情感、自律、器物、娛樂保健等方面建構良好的家庭文化,以此來培養孩子優秀的思想品質,塑造良好的性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養成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外出運輸的同時,盡量做到掙錢與孩子教育問題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