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圖:受訪者提供
謝爭杰認為,一個藝術家沒有風格就是最大的風格,他不想早早地將自己風格固定下來,最好的作品永遠在后面。正如他的朋友評價他作品時所說,“成就藝術事業者,其作品無不帶有自己清晰可辨的性格烙印與獨特的藝術面貌,此面貌之形成大抵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特立獨行、自成一格,如近代的林風眠、程十發等諸位大家;一類則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陸儼少、傅抱石等大抵如是。謝爭杰或是屬于后者”。

《云花頌》
問及出生于中原大地的他,為何會選擇南下拜師。謝爭杰說,因為從小喜愛花鳥畫,畢業后便開啟了職業畫家的生涯。幾年后不滿足于作品的現狀,萌生了到南方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去考察、學習的念頭。這一南下,便再沒有離開。
因為對工筆花鳥畫的熱愛,考取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后,師從方楚雄教授,打下了堅實的工筆花鳥畫基礎并掌握了豐富的色彩知識。嶺南畫派向來以注重寫生和對現實生活的描繪而著稱。就像老師方楚雄說的那樣:只有生活才能給創作提供源泉,而寫生可以提高造型能力和構圖能力。寫生就是尋找生活提供的創作元素,但是中國畫又不是照畫客觀事物,而是通過感受、感悟自然,然后用自己的形式來表現對象。
嶺南畫派注重寫生與描繪現實生活題材的創作理念對謝爭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一時期,謝爭杰的繪畫繼承了方楚雄筆墨精微細致、設色清麗明艷的特點,筆墨與色彩較之前更加沉穩,多了份內斂與含蓄。人們在欣賞他的花鳥畫作品時,常會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自然氣息。這氣息,親切而真實。
其后,因為開始重新審視與思考自己未來的藝術創作風格,謝爭杰決定北上,繼續探索他的花鳥畫之路。
2015年,他去到了北京畫院,求學于花鳥畫家莫曉松。謝爭杰來到北京后感受到了南北地域繪畫風格的差異:北方的國畫家尤為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繼承,畫風上也相對偏向從古人的繪畫中吸取筆墨和線條的用筆逸趣,講究筆墨本身的品質與格調;而嶺南地區的畫家則偏重于對現實生活題材的表現,在構圖形式與筆墨色彩運用上更加追求新意。
在北京求學期間,謝爭杰的畫風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水墨的運用在其畫面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謝爭杰說,在去北京前,他的畫風過于工細嚴謹,到北京之后才開始放松下來,筆觸有了更多呼吸的空間。他有意識地將山水畫表現元素融入到花鳥畫創作中,以此讓畫面氣韻更加渾厚、氣象更加博大。
謝爭杰既受到嶺南花鳥畫風格的影響,同時也對宋人的花鳥畫尤為偏好,并在宋人花鳥畫研究上下過很大的功夫。所以他的花鳥畫既不失傳統的法度,又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的審美情趣。早年在廣州求學期間,他的作品就已經多次在全國各類大型展覽中獲獎。
中國畫歷來講究格調。南齊著名畫家與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畫品》中提出的“六法”原則,就已經把“氣韻生動”列為評判中國畫品位與格調高下的重要標準,并一直為歷代畫家所沿用。那么“氣韻生動”從何而來呢,謝爭杰的做法是從古畫中學習而來。在后期創作中,他有意識地加入了元代繪畫的寫意手法,不同于宋畫的工細嚴謹,元畫在嚴謹之外更有一種粗放的、寫意的手法在里面,甚至書法的運筆也融入其中,給人更加飄逸,有神韻之感。
就是在對古畫的研究與探索中,謝爭杰有了更多的感悟:“一幅傳統書畫作品,你要畫得實很容易,畫得虛很難。關鍵是畫得虛之后,你想表達的虛實相生、寧靜和諧,想傳達的韻味還能出來,這是很難的。”
在他看來,古人很多小品畫中,當你細細品讀時,里面蘊涵了很多可以學習和借鑒的東西,所以說內涵很大,不僅是它所表達的意境,還有運筆、筆墨、構圖,都有一種大氣在里面。于是這也成為他的創作日常之一,就是品讀古畫。例如宋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就完美地體現了這位極具藝術修養的皇帝的美學思想。全圖所用雙鉤法線條細勁,不僅花卉枝葉和錦雞造型準確,芙蓉為錦雞所壓的低垂搖曳之態也能如實體現,加之色彩暈染得層次清晰,濃淡相宜,富麗堂皇中蘊涵端莊典雅的氣質,堪稱“形神兼備,曲盡其妙”。
單從一幅古畫中,可以借鑒學習之處就舉不勝舉,所以謝爭杰提出,“大畫要有小畫的細微,小畫要有大畫的氣勢”,這也成為他對自己境界、風格的一種追求。
談到自己的創作風格,謝爭杰謙虛地說自己還在路上,遠遠沒到把風格固定下來的時候。無論是之前的南北游學、上下求索,還是近年一直在試驗各種不同元素的融入,謝爭杰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位非常勤于思考的畫家,不禁讓人對他后面的作品有更多期待。

《梅龍凝寒凈無塵》
說到目前傳統國畫的創作,謝爭杰認為可觀、耐讀的作品不多,能夠耐人回味、品讀的就更少,這都緣于畫畫的人多了,但會思考的卻少了。所以他對自己作品的要求是要能讓人在畫前停留足夠長的時間,里面耐人尋味的東西就要足夠多。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平時多思考、多積累,做一個會思考的畫家,同時還要多方位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與境界,特別是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因為脫離開對傳統國畫的汲取與學習,就談不上是真正的創新。綜觀那些能夠流傳下來的歷代經典作品,都是那些能引起大眾的共鳴,能夠打動更多人的。否則僅僅為了創新、個性表達而創作,就失去了創新的意義。
“傳統的花鳥畫在宋代已經達到了高峰,有很嚴謹的寫生神韻,而元代文人水墨花鳥的高逸冷雋和書寫的意蘊更濃,尤其是水墨花鳥這一塊和宋代的區別很大。不能脫離傳統,現在除了畫畫,練練書法,我看古畫的時間最多。怎么去看古畫,怎么看現代的畫,怎樣把宋代的畫和元代的畫結合,從里面學到更多的內涵。”
謝爭杰說,自己目前處于一個思考期,創作量不是很大,但思考的東西很多,基本屬于邊思考邊創作的狀態。例如一幅畫,畫著畫著自己覺得不滿意了,就會停下來,放一段時間,幾個月甚至幾年當自己的理解、思維不同之后,再撿起來繼續畫,就會畫出不同于之前的更精彩的作品。所以作品風格每年都會有一點小小的變化,每個時期都會有一點不同。在謝爭杰看來,“有時候風格過早固定下來,就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并不是好事”。他以師法古人為起點,后以寫感悟自然、學習自然,作品最終追求體悟萬物的內在生命,逐漸形成自己的畫風,而非表象的復制。
因著對古畫不倦的鉆研,以及對作品內涵的孜孜求索,謝爭杰的作品既繼承了傳統工筆花鳥畫中的筆墨表現技巧,又具有現代工筆花鳥畫的時代感與生活氣息。采訪中的他一直給人一種平和、淳厚、真誠的感受,也許正是這種感覺,讓他營造出了一個自己獨特的工筆花鳥畫世界。


《滇南和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