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副總理19日在2019世界VR產業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說,中美不久前舉行的經貿高級別磋商在多個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為簽署階段性協議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是中方迄今對中美經貿磋商進展情況最為明確、權威的評價。講話強調,中方愿與美方共同努力,實現雙方共同目標。
同一個講話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也做了信息量很大的解讀,談了“三期疊加”的問題,以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意義。還談到中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規模巨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國內市場已經形成等需求優勢,還有產業體系升級加快,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等供給優勢。
講話強調,中國有充滿活力的微觀基礎、具有韌性的巨大回旋空間、充足的宏觀政策工具,因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確保實現宏觀經濟既定目標。
講話回應了當下人們最關心的涉及中國經濟的兩大問題: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中美貿易談判的進展情況。這一講話非常平實,極具針對性,展現了中國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實事求是態度。
對比中西體制,中國的體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西方的體制則以道義和價值競爭為導向,這是由兩種體制的基本屬性決定的。西方的政黨輪換制使得誰執政都不能讓自己真正掉入難題的陷阱中去,在西方談論各種問題首先要考慮這些議題的設置要對自己的形象有利。中國的體制使得開展長期規劃,連續解決問題成為可能,所以中國制定經濟規劃是最不怕指出問題的。
其實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各種問題,尤其是經濟工作中的問題層出不窮。莫說建國初期,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包括進入新世紀以來,每個時期都 有非常棘手的難題。但是客觀說,中國解決問題的資源和工具不斷翻新。與過去比起來,問題所構成的挑戰同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之間的關系總體來說在朝著向后者逐漸傾斜的方向變化。
中國社會沒有這方面量化的準確總結,但這是人們的一種經驗。對社會的信心來說,這一經驗不是發動機,也算不上汽油,但它提供了機翼下面空氣般的支持。
中國經濟各種問題和挑戰總匯到一起的表現大概要算經濟下行壓力了。但是中國經濟下行的準確表述應當是經濟增長速度的下行。它在國家綜合力量建設和在民生領域所制造的困擾都處在可控的范圍內。有巨大潛力做依托,握有很多宏觀調控手段的中國社會擁有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很大主動性。正是因為這樣,中國面對挑戰一直保持了從容,從未表現出體制性的焦躁。
其實發現并正視問題,并且有能力動員解決問題的各種手段,保持全社會應對挑戰的信心和耐心,這種情況只屬于有進取心的社會。今天的中國不斷發現問題,更志在解決問題。尤其重要的是,中國社會的眾多老百姓們都非常努力,絕大部分家庭都在做讓生活變得更好的規劃。民間的積極向上為整個國家的前進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