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五四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底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時代價值。西藏高校講好“五四精神”,有利于厚植大學生的國家情懷,提升大學生對特殊區情的認知,樹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對此,我們要把握“五四精神”的維度。立足“中國近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在具體教學中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對大學生的啟發式引導,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西藏高校 “五四精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007-02
2019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100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和闡釋。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1]今天,我們重溫五四運動,領悟“五四精神”,激勵新時代青年學生傳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斗。
一、西藏高校講好“五四精神”的必要性
回顧100年前聲勢浩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緬懷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這對發揚“五四精神”,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2]
1.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根本保障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最核心的內容,也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力量。近代中國國勢衰弱,無數的青年志士出于對祖國的熱愛,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充分展現了深厚的家國情懷。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贏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在新時代的強國夢想下,“五四精神”依然激勵著大學生重溫愛國的初心與情懷,感悟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相統一的家國情懷,樹立與國家同甘共苦的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
2.提升大學生認知特殊區情的重要支撐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我國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沿陣地。“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愛國,同時也構成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力量源泉。百年前的青年學子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將“五四精神”與民族精神相結合,以磅礴之力掀起了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今天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繼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大學生明確認識到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牢固樹立“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意識[3],爭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3.樹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
習近平強調,“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4]百年前的愛國青年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英勇地走在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最前沿。新時代的西藏大學生在“五四精神”的引領下,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和人民的的希望。同時,青年學生作為中華民族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要主動投身于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中,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青春年華在創新奮進中綻放光芒。
二、西藏高校講好“五四精神”的主要維度
“五四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我們要深入把握“五四精神”的維度,更好地發揮其精神引領的作用。
1.歷史維度
100年前,五四運動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以青年學生為先鋒隊的愛國救亡運動,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而它所蘊含的“五四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然彰顯其特有的精神力量與時代價值。對此,我們要從歷史維度深刻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質與特點。
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第二,五四運動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第四,五四運動結束了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內容維度
近代以來,一批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新的思想啟蒙運動,即新文化運動。而“五四精神”就是在這股思想解放潮流中孕育產生的。由“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構成的“五四精神”,在新時代依然賦予我們強烈的時代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
愛國是“五四精神”的內在核心,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進步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內容,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積極進取的精神支撐。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內在要求,是國家前行的重要支撐。新時代我們繼續發揚民主精神真正體現人民的意愿,堅持走科教興國之路,以創新精神激發鼓舞青年學生。
3.新時代維度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變化,西藏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從世情看,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多元文化的碰撞,西方國家對青年學生實施“分化”“和平演變”,致使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異常突出。從國情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青年學生很容易滋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導致其錯誤的價值觀。從黨情看,部分黨員出現脫離群眾的危險,這一現象嚴重影響青年學生,導致其漠視集體利益,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因此,我們要深入剖析國際國內形勢,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旗幟,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動權,繼續傳承“五四精神”,追求真理與進步,強化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事求是,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夢想,教育引導西藏大學生勇于擔當時代責任。
三、立足“綱要”課,西藏高校講好“五四精神”的路徑
新時代下,西藏高校想要講好“五四精神”,夯實“綱要”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努力做到西藏大學生的入耳入腦入心,需要從源頭上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積極探索教學過程中具有親和力、針對性的有效路徑。
1.發揮教師在“綱要”課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習近平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5]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其廣博的知識背景為依托、深厚的專業結構為支撐,講清楚五四運動爆發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深刻把握歷史意義、“五四精神”的科學內涵與時代價值。此外,教師還要積極主動地調動整個課堂的氣氛,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選取具有典型的個案事例,讓大學生深刻感受到五四運動中每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被五四青年炙熱英勇的革命事跡所打動,被他們保家衛國的堅定信仰所折服。從而使西藏大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并且自覺接受,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
2.創新教學模式,對青年學生開展啟發引導式教育
當今時代,網絡信息不斷發展,大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而傳統教學模式大多以灌輸式的教學形式為主,極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實效性。例如,在講解“五四精神”的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的由教師講授,只會讓大學生感到教材的枯燥乏味,課堂缺乏親和力、生動性,“綱要”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面對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的青年大學生,很難甄別是非。因此,我們要采取啟發引導的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辨別是非,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啟發大學生傳承“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挖掘“老西藏精神”與“五四精神”共通性,鼓勵西藏大學生砥礪前行、奮發圖強。
3.發揮大學生在“綱要”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綱要”課的課堂教學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打造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質課堂,發揮大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是一個基本原則。只有讓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融入課堂,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課堂的魅力、學習的興趣、知識的力量。因此,我們要把握西藏大學生成長的規律,深入淺出地加以引導,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期待。在“五四精神”的具體教學中,問題為導向,開展分組式討論,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通過激烈討論,加深大學生對“五四精神”內涵的深刻把握,不斷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新時代,繼續發揚“五四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開拓創新、不懈奮斗。
四、結語
在“五四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歷經百年,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青年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們要用中國夢召喚青春夢,深刻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質與核心,激勵西藏大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4-20.
[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4-30.
[3]習近平回信勉勵西藏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N].人民日報,2017-10-30.
[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4-30.
[5]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