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鎮偉 謝慧娟 吳小南


摘要: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滯后,農村之間差異大、發展不平衡。針對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及不平衡問題,我國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和生產結構;二是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農村金融需求相匹配才能更好地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問卷調查數據,比較不同發展水平的農村經濟金融服務需求,找到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供給因素,并針對問題得出相應結論。
關鍵詞:農村金融 供給側 服務供給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066-02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夯實農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是固本安民之要。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別大,東部地區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西部地區代表較為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城市經濟“東高西低”問題突出,然而,農村經濟仍然是“東高西低”。本文以福建省東部發達地區長樂市、西部欠發達地區連城縣為例,長樂市隨機發放50份農林牧漁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問卷調查,有效回收48份,回收率96%;連城縣隨機發放50份農林牧漁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問卷調查,有效回收46份,回收率92%。
一、經濟發展有差距
在調查的農林牧漁企業中,長樂地區營業收入50-100萬占比2.08%,營業收入100萬—300萬占比6.25%,營業收入300萬以上占比91.67%;連城地區,營業收入50萬以下占比10.87%,50—100萬占比19.57%,營業收入100萬—300萬占比47.83%,營業收入300萬以上占比21.74%。從調查數據可知,東部地區農林牧漁企業規模大,西部地區企業規模小、分散大、多為種植養殖企業。
2018年,東部地區長樂全年GDP820億,可比增速10.0%,農林牧漁總產值107.1億,可比增速3.7%;西部地區連城全年GDP204億,可比增速8.3%,農林牧漁總產值55.6億,可比增速3.3%。無論是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農林牧漁業都增長緩慢,其中西部地區經濟較依賴農林牧漁業,連城地區農林牧漁總產值占比生產總值27.3%,長樂地區農林牧漁總產值占比生產總值13.1%。有效促進西部地區農林牧漁業發展,可以大力振興鄉村經濟,促進西部城市發展。
二、金融需求未激發
調查數據顯示,兩地區80%以上企業存在資金匱乏的時候,且資金匱乏時期集中第四季度。表1為兩地區企業資金籌集途徑。
從表1可知,東部發達地區,金融供給充分,企業較依賴銀行貸款;西部欠發達地區企業通過自身途徑如股東集資、親朋好友借款籌得資金,甚至愿意承擔高額利息進行民間借貸,還有不少企業因無法籌得資金,縮小企業經營規模。可見,資金匱乏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農業經濟振興。
三、金融服務需求與供應不匹配
西部欠發達地區50%企業從未進行貸款,32%企業未貸款主要因為貸款條件嚴苛手續復雜,未成功貸款,以后就不再申請貸款;18%企業未貸款主要因為不了解銀行貸款、不知如何開展貸款。這說明,西部地區金融服務有效供給不足,企業主未能充分認識銀行貸款,貸款機構未能提供后續的跟蹤服務。表2為兩地區企業銀行貸款的抑制值,抑制值越高,表明企業貸款越難或者說越不情愿選擇銀行貸款。
從表2可知,東部地區企業銀行貸款抑制值,貸款利率和費用高為最高值,其次是手續繁瑣;西部地區,抵押不足為最高抑制值,其次是發放貸款時間過長。從表3可知,西部地區企業抵押擔方式有限,90.91%企業選擇以股東個人資產擔保,僅31.82%企業選擇以公司資產(設備廠房、土地使用權)擔保。綜上可知,西部地區抵押不足極大限制了金融服務供給。西部地區企業多為小企業,使用業主自有林地、田地、宅基地等,這些集體土地在我國還未完全確權流轉,銀行要求的貸款擔保自然受限。
四、結語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本文匯總了企業認為政府和金融機構為活躍農村經濟該努力的方向。一是加快發展小微企業資本市場,引導金融政策向小微企業傾斜。適度放寬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政策,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二是繼續深入挖掘農村地區“兩權”抵押貸款潛力。以政府為主導,盡快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政策,建立農村土地評估機構和土地流轉中介機構,完善抵押登記和權屬處置平臺建設,加速農村工商戶廠房、農民住宅資產確權工作,為涉農企業和種養殖戶創造抵押貸款條件。三是及時及準確向小微企業傳達國家貸款政策。金融機構往往最先清楚國家貸款政策,而企業主尤其是西部地區企業主文化知識有限不能很好理解貸款政策,因此需要金融機構的解讀。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鷹潭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孫文金,安月婷.金融助力農村供給側改革的路徑研究——基于鷹潭市農村調查數據[J].金融與經濟,2018(1):51-56.
[2]于乃書,劉馨陽.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中的主體行為分析及激勵機制構建[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10).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