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筱雅 宋丹
摘要:借助關聯理論,以醫患會話中的語用移情現象為切入點,以電視劇《急診科醫生》為具體語料,淺析關聯視角下語用移情的實現途徑以及作用,以期能夠對緩解中國醫患之間的話語沖突,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語用移情 醫患會話 關聯理論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076-02
醫患關系主要指的是負責診治的醫生和前來就診的患者之間的關系。而在這段關系中,醫生與患者之間信息的交換和溝通則在診治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認知水平的不同以及相關醫學知識背景的缺失導致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交流出現了問題,甚至產生沖突。語用移情是一個需要雙方參與的語用策略,更加需要言者向聽者充分顯示自己的心意,也需要聽者對言者作出感同身受的回應。因而在關聯理論背景下,語用移情作為會話中的有效策略,能夠幫助會話雙方通過認知努力,構建恰當的認知語境并形成最佳關聯,從而在一定基礎上促進說話人與聽話人,即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緩和彼此之間的緊張關系。
《急診科醫生》這部國產劇以真實故事改編,集中反映了新醫改背景下,中國式醫患關系中由于溝通交流不暢而導致的不和諧因素。本文主要以《急診科醫生》中醫生運用語用移情策略來緩和醫患關系的場景為語料,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中,對語用移情產生的途徑以及作用進行認知解讀,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健康醫患關系的構建作出一點貢獻。
一、語用移情與關聯理論
語用移情策略是人際交流中常見的一種語用策略,能夠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促進說話人與聽話人的認知達到一定程度上的一致,從而有利于會話的順利進行。
(一)移情與語用移情
1991年,何自然最早把“移情”這一概念引入到語用學領域,并對其下了定義,即:“‘移情(empathy)在語用學上指言語交際雙方情感相投,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边@就涉及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也就是說,說話人要主動為聽話人構建認知語境,對其表達自己的想法,聽話人也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和推理對方的意圖,達到交際的效果。
具體來說,語用移情更側重于達到交際目的以及認知一致,這不僅可以縮短說話者與聽話者的心理距離,而且可以緩和矛盾,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關系。語用移情策略實施的成功與否和與會雙方的認知水平以及知識文化背景等社會文化因素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如何說出讓對方理解的話以及如何令對方感到自己得到理解,需要結合關聯理論來進行相應的編碼和解碼。
(二)關聯理論
1986年,法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Dan Sperber 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Deirdre Wilson在其共同出版的著作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關聯理論,在2012年兩人又共同發表了論文集Meaning and Relevance,這主要是對關聯理論的某種繼承、延伸和發展。關聯理論的提出不僅為語用學話語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也為心理學以及哲學領域的研究拓寬了思路。
Sperber和Wilson(2001)對于關聯性的定義如下:當且僅當某種信息在語境中能夠產生語境效果,則該信息在相應語境中具有關聯性。在這個理論中,交際與認知是其關注的核心問題。關聯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認知原則,即人類認知傾向于關聯的最大化;另一個是交際原則,每個顯明的言語行為都應被認為其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言語交際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行為,其中摻雜了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也是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如何通過對交際意圖的識別與推理來構建恰當的語境,即運用語用移情策略來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并產生最佳關聯性,是交際成功的關鍵。
二、醫患會話中語用移情現象的解讀
醫患會話作為一種機構性話語,醫生和患者雙方都具有特定的身份,但是在現實中醫患雙方的交際地位是不平衡的。醫生往往處于主動位置,而患者則由于相關醫學知識背景的缺失,常常居于被動位置。因此,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應主動采取合理的會話策略達到最佳關聯性。本節結合國產劇《急診科醫生》,主要從語用移情的實現方式以及作用出發,對醫患會話中的語用移情現象進行認知解讀。
(一)語用移情在《急診科醫生》中的實現方式
在關聯理論視角中,語用移情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僅需要會話雙方付出一定的認知努力,而且這種認知努力也要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實現對對方的移情。
1.醫患會話中人稱指示語的使用
何自然(2002)把人稱指示語定義為“談話雙方用話語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換言之,稱呼會隨著對方的語言交流而發生改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稱指示語主要分為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醫生作為占據主導地位的說話者,對于人稱指示語的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醫患之間的關系。在關聯理論中,說話人應該通過對方的立場來進行編碼,也就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心力來維持關聯度。所以,醫生應該恰當運用一些指示語表示自己的態度立場以及情感。例如,在《急診科醫生》第26集中一位中年婦女(簡稱患者)感到心臟不舒服被送到醫院就醫,經過檢查后心臟沒有問題。產生了下面一段對話:
醫生:現在看起來不是心臟的問題。
患者:那我是不是可以回家了?你就給我開點藥吧。
醫生:阿姨,不是心臟的問題不代表沒有問題。
患者:那我還是不能回家?
醫生:測量下來,你現在兩側上肢的血壓相差很多。
患者:不是,什,什么意思?
醫生:有一種病叫作竊血綜合征,是鎖骨下動脈狹窄引起的。
患者:嚴,嚴重嗎?
醫生:不嚴重,這個一般是個良性的過程,不過,你還是需要下一步的確診,我們還要再檢查一下。
在這段對話中,患者認為自己身體沒有太大問題想要出院,醫生運用“阿姨”這個第三人稱指示詞來代替第二人稱指示詞,表示對患者的尊重,強調了醫生與患者身份的平等性,使得患者感覺醫生是關心自己的。在這個基礎上,醫生運用了語用移情策略,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減少對方的恐慌并縮短了雙方的情感距離。在對話結束時,借助“我們”來表示診斷的權威性。因此,可以看出,醫生運用恰當的人稱指示詞,付出一定的心力,移情于患者,產生一定的關聯性。這樣不僅能展示自己的交際意圖,獲得患者的好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患者由于醫學背景缺失引起的恐慌,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2.醫患會話中認知語境的選擇
在醫生與患者的交流中,由于雙方原有的認知差異以及一些社會文化因素,患者可能無法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病史,造成誤解。蔣嚴指出“認知語境是人所調用的定識(assumption)之集合”。換言之,關聯理論中,交際雙方都擁有自己特定的認知語境,因此人們需要在溝通中不斷地對自己的原有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電視劇《急診科醫生》第十二集中有這樣一個場景,醫生診治了一個曾經患有精神分裂癥的病人,他認為自己被人“換了臉”,醫生通過調用自己與患者共有的認知語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拋開自己對于病人分裂癥可能再次復發的假設,用患者能夠理解的話語進行交流,最終發現病人的病因。
醫生:那你跟我說說看,你是什么時候被換臉的?
患者:大概,對,大概有一個多月了。
醫生:一個多月了?換臉是一個什么樣的感覺?
患者:什么感覺,這個我還真說不清楚,就跟那個,跟做夢一樣,稀里糊涂,他就把我臉給換了……
在這段對話中,由于病人無法清楚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并且之前有精神分裂癥病史,因此會影響醫生的診斷。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發出預設,假定病人沒有得精神分裂癥,從病人的角度出發,嘗試理解病人的痛苦和恐懼,構建了互明的認知語境,從而順利地找出病因。在這個過程中,醫生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通過與對方的交流得出合理的判斷。比如,“換臉是一個什么樣的感覺”,醫生試著用病人能理解的方式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大體判斷,并嘗試去理解病人想表達的意思。這里醫生在問診中運用了語用移情策略,因此,病人感受到醫生的信任,雙方在一個動態的話語互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認知語境并產生了關聯性,從而推動了會話的成功。
(二)語用移情的作用
在關聯理論視角下,語用移情在醫患會話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中國式醫患關系中,如何合理地進行語用移情,語用移情在醫患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值得進一步探討。
語用移情在改善醫患關系中的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首先,語用移情有助于拉近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改變醫生與患者之間會話地位不平等的現象。醫生設身處地為從病人的角度來理解問題、發現問題,同時,患者也能從一定角度理解醫生。當然,從醫學知識背景這一方面來看,醫生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才能實現雙方會話的最佳關聯性。其次,語用移情有助于營造醫生與患者交流時的輕松氣氛。這就要求醫生在診療會話中,對于缺失的認知語境信息及時進行補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對病情進行解釋。最后,合理的語用移情有助于醫生身份以及權威的樹立。醫生通過對病人心思的揣摩以及換位思考,及時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合理解釋,表現出對病人的尊重。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理解了自己的病因,減少對醫生的質疑,雙方的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同時,醫生的權威形象也在病人心中產生。
三、反思與回顧
這篇文章主要是以電視劇《急診科醫生》中的兩個片段為例,運用關聯理論對醫患關系中的語用移情現象做了簡要的分析,得出語用移情應當在醫患交流中得到合理應用的結論。隨著對語言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希望今后可以提出更加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進而從語言層面為有效地緩解醫患關系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丹·斯柏波,迪埃玨·威爾遜.關聯:交際與認知[M].蔣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何自然.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4):11.
[3]何自然.語用學概論(2002修訂本)[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衛春艷.醫患交際中的語用移情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3):73-78.
[5]魏在江.語用移情與轉喻式否定構式的認知構建[J].現代外語,2019,42(1):18.
[6]Sperber,D. & Wilson,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