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要:基于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理論(L2MSS),通過分析國內外實證研究中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的三個構成因素(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學習經驗)對語言學習的影響,給學生語言學習以啟示。
關鍵詞:二語自我動機系統 理想二語自我 應該二語自我 努力意愿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205-02
動機關注的是人們為什么如此思考和行為的根本問題。它本質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我們永遠不應該假設我們知道完整的答案。與我們生活中的其他動機不同,學習語言的動機與個人的自我意識密切相關,并伴隨著一些復雜的因素,如個人性格,先天特征,情感,社會背景,對過去的歸因和關乎未來的夢想等。
一、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的定義
D?rnyei是第一個將自我意識概念與二語學習動機相結合的研究員。D?rnyei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自我,稱為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考慮到許多語言學習者的動機受到真實語言學習環境成功而不是自我形象的影響,第三部分學習經驗被添加到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理論中。因此,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理論包括以下三個部分:(1)理想二語自我:指學習者自己的完美未來形象,自我個體的愿望,包括繁榮,快樂,成就和目標語言能力。(2)應該二語自我:指的是一系列特征,這些特征對于使我們達到預期的目標或避免不良后果至關重要。(3)學習經歷:即時學習環境或當前學習經歷有關。學習經驗更關注現在的學習情況,如教師,教科書,教學方法,課堂環境和學習者群體動態等。
二、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的研究回顧
二語自我動機系統從國內外的許多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由Zoltan D?rnyei和Kata Csizer(2006)在匈牙利進行的研究是與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相關的第一個也是最基本的研究,這項研究涉及從超過13000名匈牙利學校學生那里收集有關二語動機的數據。他們挑戰了整合變量在學習者動機方面的作用。在提出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理論之后,國外學者將這一理論應用于他們自己關于二元動機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理論比Gardner理論更有效地解釋動機行為(Taguchi etal,2009;Ryan,2009;Csizer,K.,2009),并驗證了L2MSS在不同學習環境中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德國(Busse,2013),匈牙利(Kormos&Csizer,2009;Csizer&Lukacs,2010),印度尼西亞(Lamb,2012),日本、中國和伊朗(Taguchi等,2009),巴基斯坦(Islam et al,2013),沙特阿拉伯(Al-shehri,2009和瑞典(Henry,2009,2010a)。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相關研究最常探究學習者的努力意愿與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包括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和學習經驗。其中努力意愿意味著參與者的報告旨在實現某個目標的努力。這些研究證明,D?rnyei(2009b)的自我二語動機系統理論與學習者的努力意愿相關,并驗證了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是個人努力意愿的重要預測指標。另一方面,D?rnyei(2009b)將努力意愿視為二語成就的預測指標。因此,二語自我動機系統可能直接影響二語成就。
L2MSS中的三個組成部分,特別是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可以解釋甚至預測預期的努力。D?rnyei&Chan(2013)的研究表明,特別是理想二語自我能夠預測參與者的努力意愿。Kim和Kim(2011)的研究證明,理想二語自我可以預測預期的努力,但不是動機的行為。理論支持也來自縱向研究。Lamb(2009)在印度尼西亞高中兩年多的研究認為,理想的二語自我更傾向于二語學習,更開放地練習目標語言,從而獲得更好的二語學習成果。Ryan(2008)對日本英語學生的研究表明,主要動機變量與參與者的預期學習努力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與國外對過去幾十年取得了很多成就的二級動機研究相比,中國有關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的實證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劉鳳閣(2010)根據地理區域和教學環境分層的大樣本,從城鄉地區選擇參與者,證明理想二語自我與二語動機更為相關,對中國學習英語的動機特征進行了綜合概述。許多中國研究人員調查了某些群體或某些人的一般情況。李丹(2016)調查了成都三所大學新生和大三學生英語專業學生的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發現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積極的作用,應該二語自我促進初中生的英語學習比本科大一新生的效果更好。隨著學生年齡的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變得更加積極,更少依賴于外界的督促和干擾。根據初中生學習動機明顯高于大二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出了基于第二語言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動機策略。此外,探討二語自我動機系統與其他變量之間關系的相關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與努力意愿、學習行為以及二語熟練程度上。與之前在國外的研究不同,趙燕麟(2016)的研究涉及高職學生,因為參與者發現二語自我動機系統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薄弱和較弱的努力意愿沒有預測作用。對二語自我動機系統與學習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學習經驗對學習行為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理想二語自我,影響最小的應該二語自我。跟蹤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洪民(2015)和葛娜娜(2016)確定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理想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經驗與他們的L2熟練程度正相關,但應該是二語自我和二語熟練程度之間的相關性并不重要。
三、二語自我動機系統對于語言學習的啟示
基于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二語自我動機系統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以下啟示:
首先,就學生層面而言,由于學生外語學習有多種因素,因此學生應該正確分辨自己的二語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多種二語學習動機對學生外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其次,對于教師而言,由研究可知,理想二語自我對學生的二語學習動機的影響最顯著。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外語教學中,除了關注語言本身,還應該引導學生針對外語學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分為宏觀目標和微觀目標兩方面。因此,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從記住一個單元的單詞、聽懂一段聽力、看懂一篇課文這樣具體、較好實現的微觀目標開始,努力實現理想二語自我所期待的宏觀目標。除此之外,教師應該意識到動機策略對于二語學習的有效性。要積極運用合理的動機策略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二語自我。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之外,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如辯論賽、舞臺劇、配音活動、等等。個體差異在動機中依然存在。由于學生的經歷不同、性格不同等個性差異,因此其二語動機的構成就相應不同。有的學生家教嚴格,受父母的管束,因此應該二語自我的影響更大;有的學生從小接觸與英語相關的音樂、書、電影等,對英語的興趣十分濃厚,有想當翻譯的夢想,其二語學習時理想二語自我的影響就更大一些。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針對不同的二語動機選擇更加合適的動機策略。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建立有效的“理想二語自我”,將其對二語學習的導向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D?rnyei,Z.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5.
[2]D?rnyei,Z.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a.
[3]葛娜娜,金立鑫.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與英語學習成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外語學刊2016,25(5):122-126.
[4]劉鳳閣.L2MSS理論視角下的中國英語二語學習者學習動機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