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仙
摘要:從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內涵和特點這一角度出發,論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是適應我國當前和今后經濟的發展。國家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經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其實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哲學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231-02
實踐活動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核心,在整個哲學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現實生活中,能夠自覺運用實踐思維方式解決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根本特征。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內涵和特點
1.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涉及經濟、政治、歷史、社會理論等方面,其本質的內容就是以人的自由的實踐去改變客觀世界,同時具備能動性、批判性和歷史性等。將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與以往的舊哲學放在同一個平臺上相比較,將會發現二者差距甚大。馬克思實踐哲學是在吸收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去發展和完善自己的哲學結構,因此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體現的是客觀與現實的統一,實現了哲學的變革。在本質上實現了哲學的變革,真正做到了以實踐為基礎和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馬克思對實踐作出界定,認為實踐是人的能動的活動,這是馬克思主義與唯心主義最根本的區別。
2.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特點
馬克思在吸收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將哲學的抽象實踐性變成具體實踐和現實實踐,實踐性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革與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發展。總而言之,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特點如下:第一,實踐性。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出發點去理解哲學,并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第二,時代性。馬克思從人在實踐中的生存與發展的歷史進程來思考哲學的時代性,認為只有在這個過程的一定階段上,人才成為人。第三,批判性。馬克思認為,作為時代產物和實踐產物的哲學,能夠生存的源泉在于經過不斷的批判與自我發展。第四,現實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立足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致力于改造改造客觀世界,開創了哲學的客觀現實維度。第五,發展性。馬克思實踐哲學隨著社會的變革而不斷向前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第六,創新性,馬克思實踐哲學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自我創新與發展,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是真正意義上現代哲學的開端。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哲學依據與實踐基礎
認識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對經濟新常態的偉大創舉。我國政府從出臺多輪總需求政策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立足于現實社會的真實情況而不斷發展變化的。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與主要內容
2015年中國經濟步入新臺階即進入經濟“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不高和城鄉發展不協調等挑戰。在國內外都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下,黨和政府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求順利實現經濟轉型,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是: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權結構、優化流通結構、優化投融資結構、優化消費結構和以增量改革促進存量調整,實現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供給質量為出發點,采用改革的方法來推進結構調整,為我國經濟的健康高效持續發展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向往提供有利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在于對原有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以有效地促進和解放生產力的發展。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哲學支撐
新時期,黨中央與時俱進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各項理論政策,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發展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與發展來源于我國長期的改革發展經驗與當前中國發展的實際狀況。自2011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一直面臨著嚴峻的壓力,為了穩定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包括寬松貨幣政策和穩定的財政政策。這些政策在相應時期有效地拉動了我國經濟的需求水平,但是也導致了經濟產能過剩等問題。經過黨和人民的長期努力,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提高,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而伴隨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結構性紅利卻漸行漸遠。有效勞動供給面下降、一本回報率低、土地資源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經濟結構面臨深刻的調整。我國長期依賴的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穩定增長長效減弱,國民經濟運行整體進入經濟新常態。在這樣的條件下,傳統的發展方式難以維持,之前的需求管理政策已不能解決現存問題,黨中央立足國情,秉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創造性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類社會實踐是歷史的發展著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不斷認識和實踐的結果,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并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發展變化。
實踐是能動的活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的,其實質是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協調并處理好各種矛盾的歷史過程。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目前我國結構性矛盾尖銳,產能過剩問題十分嚴重,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與企業的扭曲關系。要將這些關系理順,就必須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我國各類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所以要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利益而奮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認識來源于實踐,會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實踐則在認識發展的過程中豐富多彩。
三、馬克思實踐哲學視閾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前景
縱觀我國經濟發展的時間軸,可以發現我國的經濟發展在當前和今后的一個時期內都面臨著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問題,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所以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的優化與轉型升級,促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體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由辯證統一原理我們知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而生產關系也會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力關系能夠滿足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起到積極的作用,反之就會對其產生阻礙作用。兩者之間的矛盾運動是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新舊社會制度變更的直接推力。目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經濟發展質量和數量的提高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直接目的。打破對經濟的原有認識,到重新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向,最后到確立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改革。這些都符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在中國的具體運用。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體現唯物史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邁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但是隨著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我、“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積累等一系列內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進入“經濟新常態”,原來的總需求管理政策等已不能解決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我國工業產能過剩等問題長期都得不到解決,也沒有從根本上遏止我國經濟增速的持續下滑,于是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地解決了“經濟新常態”下出現的問題。經濟基礎指的是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政治生活,包括政治制度等,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與結合當前的經濟新常態這個大背景,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符合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體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不管是現階段還是長遠的將來,供給問題和需求問題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須面臨的問題,目前,在研究整個中國經濟中發現供給側是問題的主要矛盾,而需求則為次要矛盾,因此在改革的過程中供給側是改革的重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重點,要通過改革來促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擴大高端供給。使供給結構能更加適應需求的變化,更加靈活地對待需求的變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時候,不僅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即做到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著重把握復雜事物的主要矛盾,把握其主要方面,但又要全面地看問題,善于抓住事物的主流。所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體現。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并由人類的不斷實踐來補充和完善的體系。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理論淵源在現代發展的現實選擇,也是基于對中國實際情況的深入思考。以馬克思實踐哲學為指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新的發展動力,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玉.建國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發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5-28.
[4]尹俏,艾志強.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當代實現形式[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3.
[5]梅景輝.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思想淵源及其現代性境遇[J].廣西社會科學,2012(1):60-63.
[6]趙琴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理論基礎與現實意義[J].兵團黨校學報,2016(3):52-56.
[7]胡鞍鋼,魯鈺鋒,周紹杰,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邏輯[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6):28-37.
[8]孫麗娟.馬克思實踐哲學視閾下“一帶一路”發展研究[J].實事求是,2017(1):5-9.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