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要:當前社會存在的拜物教主要體現為符號拜物教、信息拜物教和技術拜物教。旨在通過對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論的解讀,來分析當下社會中的不同形式的拜物教的具體表現,從而探索出消解當今條件下拜物教現象的路徑
關鍵詞:拜物教 《資本論》 批判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235-02
中國當下正處于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也在當代社會反映出來,并最終體現在人的生存狀態以及社會心理層面上。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無可避免地出現了不同表現形態的拜物教現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拜物教現象的論述及剖析,對于我們今天認清形式多樣的拜物教的本質有很大幫助。
一、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論解讀
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構成了《資本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拜物教理論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拜物教的三種表現形態,即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
1.商品拜物教的表象及其秘密
在資本主義社會最普遍、最廣泛存在的就是商品,商品也是人們最容易感覺的東西。馬克思分析到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其實是人腦的產物,最終表現為“有生命的、彼此發送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1]即商品作為人手的勞動產品而獨立于人本身成為客觀存在的東西,最終同人發生關系并讓人們相繼追逐、頂禮膜拜,這就是商品拜物教。馬克思對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不只停留在表象的探索,而是旨在揭露出商品拜物教背后的不以為人發現的秘密。馬克思指出商品之所以神秘的原因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1]89在交換過程中,勞動產品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存在于社會人與人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商品盡管是人手勞動的產物,最終卻在制約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人們的生存狀態和喜怒哀樂。
2.貨幣拜物教的分析與揭露
為了交易,“一切的商品的社會的行動使一種特定的商品分離出來,通過這種商品來全面表現它們的價值。”[1]104“這種商品”就是貨幣,取得了社會公認的等價形式并成為在商品中被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特殊的社會職能——一般等價物,來全面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由此,以貨幣為中介的商品交換成為商品社會的常態,并消除了一切其他商品之間的差別,人們唯一可以感覺得到的是不同商品分別被表現成數量不等的貨幣。而且這種“中介運動在它本身的結果中消失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痕跡”。[1]111正如馬克思所言:“當一般等價形式同一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即結晶為貨幣形式的時候,這種假象就完全形成了。”[1]111這種情況使得人們的生產活動都以獲得貨幣為目的,從而產生“貨幣主義”,并使其獲得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統治和支配的地位。貨幣跳出商品交換的范疇而在社會和人際交往中體現為功利主義,消解著人與人的感情和生活的意義。貨幣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取得了一種對人進行統治的地位。貨幣拜物教就這樣存在在商品社會中。
3.資本拜物教的剖析與批判
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活動中,對商品價值量大小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商品所消耗的人的勞動,工人的活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源泉。但是,在資本主義商品社會中,這些基本事實都被顛倒和扭曲了。在“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的公式中,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生產過程的秘密。馬克思指出:“在這個世界里,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他們把利息歸結為利潤的一部分,把地租歸結為超過平均利潤的余額,使二者在剩余價值中和在一起;此外把流通過程當做單純的形態變化來說明;最后,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把商品的價值和剩余價值歸結為勞動。這樣,它就把上面那些虛偽的假象和錯覺,把財富的不同社會要素互相間的這種獨立化和硬化,把這種物的人格化和生產關系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這個宗教揭穿了”。[1]938就這樣在“利潤”“平均利潤”等一切形式的掩蓋之下,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越來越被模糊化和隱蔽化,使資本像是擁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來越神秘化,并在無形之中奴役著人的生產、生活和精神狀態。
二、拜物教在當代的具體表現
在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已經距離馬克思撰寫《資本論》的時代有一百多年,但是拜物教的現象并沒有離我們遠去,而是化作其他的形式在我們的社會存在。拜物教在今天主要表現為:符號拜物教、信息拜物教和技術拜物教。
1.符號拜物教
在當前的經濟社會,我們隨處可見的就是商品,社會主義的中國已經渡過了物質匱乏的時期,進入一種像鮑德里亞所言的“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2]我們稱之為“消費社會”。在這樣的世界里,商品取得了統治一切的地位,尤其是商品所承載的“符號意義”給人們戴上沉重的物質枷鎖。
一方面,人們在商品世界迷失。在當前人們的消費中出現了像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言的“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夠在一代又一代人之后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2]2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無意識地、被支配性地從一個商品走向另一個商品。另一方面,消費動機越來越被外界所刺激和控制。在商品社會中,在大眾媒體的宣傳中,在各式各樣的廣告刺激下,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不斷地被刺激和誘發。“廣告的竅門和戰略性價值就在于此:通過他者激起每個人對物化社會的神話產生欲望。”[2]13鮑德里亞認為,現代廣告的本質就是“象征和幻想功能”,通過制造出一種“偽性構境”來激發消費者對于商品的購買欲望;并指出在今天的消費行為中,人們只是消費了一種“被消費的意向”,這就是由五花八門的廣告所制造出來的符號價值的幻境。在這樣的幻境中,人們的消費動機不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實用性需求,而是更多的被廣告以及大眾媒體所引導和控制。
2.信息拜物教
信息發軔于20世紀40年代,基于數學和工程領域的“信息論”首先把“信息”認定為分析組織機構運作特征的獨特維度,并希望通過信息來解釋和掌控生物和工程系統,分析和掌控社會系統的運作,從而給予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進入“信息社會”或“后工業社會”,突出強調信息的經濟價值,由托夫勒提出的“信息社會”理論一時興起,并把信息定位為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得出信息和知識將取代資本和勞動力成為生產的決定性要素。
當前的社會是一個到處遍布著信息的社會,我們稱其為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互聯網逐漸席卷全球之后,信息的經濟作用和價值才體現出來,并由此在社會出現“信息拜物教”的現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到來,信息的商品化過程也在不斷向前推進,同時電信產業的崛起也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信息的商品化過程。信息的商品化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信息成為終端產品;二是信息是生產的一個中間環節。[3]信息社會的消費主要是對信息的消費,信息社會的主要商品就是信息,也正因為如此,信息便成為當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們的核心要素,以至于使得信息成為時下人們熱衷追求的對象,同時也深刻影響和困擾著人們。
3.技術拜物教
時代的發展讓我們眼見了技術進步對于社會前進和改善人們生活的巨大貢獻,尤其在當下,互聯網絡以鋪天蓋地之勢環繞在我們的周圍,并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給人們帶來一種“技術無所不能”的神秘感覺,讓人們像對宗教般的崇拜一樣對待技術,從而出現“技術拜物教”的現象。
20世紀末,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曾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寫道:“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我們可以看作這是尼葛洛龐帝對于技術作用的夸大,但是不能忽視的是他發現的數字化技術對于人們生活的深刻影響。尤其是當下先進科技的發展,技術的使用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移動支付”“高鐵”“共享單車”“網上購物”已經被稱為當下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可見其應用之廣對人們生活的改變之深。人們已經進入“二維碼”無處不在的世界,隨處可以“掃一掃”,不夸張地說,人們可以攜帶一部手機走遍世界。在這種技術進步和極大改善人們生活的現象背后,我們還應該看到的是技術對于人的控制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們的生活變得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網絡。技術作為人類主動性、創造性的集中體現,現在卻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支配和統治著人類的物質和精神世界。技術在使人變得更加自由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上了難以擺脫的技術枷鎖。
三、當代拜物教現象的消解路徑
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拜物教的分析批判不是終點,在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形式之下,最根本的是自我的迷失,是人們對于異己力量的不正確的、畸形的認知。因此,要消解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拜物教現象,就需要:
第一,從個人層面上,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強化人自身的主體性認知。在現實社會中,之所以會存在形式多樣的拜物教現象,就是因為人們只是看到了光怪陸離的世界的表象,而沒有真正看到在現實的社會中人的本質力量,意識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使商品、符號、信息、技術等元素在人們的頭腦中產生“光環效應”,并對其迷戀和崇拜。人只有在思想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之后,對于世界的認知才會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從而避免對于世界簡單的、表象化的認知。第二,從國家層面上,加大正確主流價值觀的宣傳,發揮其在價值多元的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中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就要加強主流價值觀的宣傳,用正確的價值觀念來引領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不至于在多元的價值觀念碰撞的過程中迷失自我,形成對于外在于人的一切事物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第三,從根本上來說,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同時注重人的自由發展。要徹底消除拜物教現象,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在社會中自由度的提高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逐漸從勞動異化、消費異化、技術異化等一系列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實現自己人身和精神的自主,從而實現拜物教現象在社會中消解。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
[3]丹·席勒.信息拜物教批判與結構[M].邢立軍,方軍祥,凌金良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6.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