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米市場格局這個話題是永恒的話題。2004年玉米期貨上市,就是為了給市場劇烈變動的中國玉米市場提供一個避險工具。2007年開始的玉米產業大會,就是給整個行業提高一個利用期貨工具的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宏觀的分析一直是第一課。盡管國際政治格局變化將對未來全球貿易的結構和流向發揮干預作用,但經濟增長和消費結構變化還是主要驅動力。今后30年以中國為支撐的東亞市場可能是貿易結構演化的中心。構建高質量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我們駕馭大變局的根本性保障。面對我國農業競爭力弱的現狀,要加快三大能力建設:高質量的生產能力,高效率的儲備調控能力,高水平的國際供應鏈管理能力,推進我國糧食安全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的現代化。
建立價格穩定機制是能力建設的核心。2014年國家臨儲收購使我國玉米價格在全球價格普跌的情況下逆市保持高位。而禽流感導致飼料消費下滑,玉米淀粉、酒精等深加工行業已持續虧損超過兩年。今年面對非洲豬瘟疫情影響,2015年以來玉米種植的供給側改革情況,到2020年調減玉米5000萬畝以上的目標還在實施中。與此同時,我國畜牧業總產值2018年已近3萬億元,飼料工業總產值8872億元,全國商品飼料總產量2.28億噸。玉米消費占比64%。2018年我國人均消費豬肉38公斤,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豬肉消費是否到了拐點階段,值得關注。
2016年價補分離改革伊始,玉米價格9月30日跌到1382元/噸谷底;今年5月價格漲到2085元/噸。即便是當下,各路專家對下年度飼料需求的看法依然有很大差距,有認為增長1000萬噸,有認為減少1000萬噸。2016年開始,玉米買到手基本都能賺到錢。今年賺錢比較困難,但這個狀態才是正常的狀態。深加工行業能消化多少玉米,取決于需求,而高價抑制需求。今后,簡單地到產地看一看,按照供給側方面確定行情的好日子結束了。產業轉型就要把下游各行業能夠接受的成本研究透,產業要從關注供給側轉向更重視供需平衡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