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許東 鄭觀華 李錦梅
一、試驗目的
水稻是廣東省遂溪縣黃略鎮傳統種植作物,常年面積約7萬畝,群眾憑經驗施肥,缺乏科學依據。為了探索適合當地施肥水平,提高生產效益,我們進行水稻配方施肥田間試驗,為廣東省遂溪縣黃略鎮水稻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試驗方法
1、供試材料
本試驗選用恒豐優387作為參試品種,于3月26日播種,4月15日插植,6月16日始穗,6月21日齊穗,7月30日收獲,全生育期126天;種植規格為20×25(cm)。肥料統一采用單質化肥,尿素(46%),過磷酸鈣(16%)和氯化鉀(60%)。
2、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9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處理小區面積20m2(4m×5m),小區間用小田埂分開,筑好田埂后蓋好薄膜,以防肥水滲漏,各處理小區隨機排列。試驗地點設在廣東省遂溪縣黃略鎮壇頭村水稻田,農戶:譚景亮。試驗田前作水稻,排灌方便,土壤肥力PH值5.38。
3、栽培管理
肥料施用:根據各處理小區的施肥量,由于處理1是空白區,處理2-6小區是配方施肥相關處理施肥按基肥、回青肥和中期肥三次施下。基肥(4月15日):尿素30%(6.0公斤/畝),磷肥全部施下(20公斤/畝),鉀肥50%(7公斤/畝),在插秧前混合施用。回青肥(4月19日):單用尿素40%(8公斤/畝)作追肥。中期肥(5月15日):尿素30%(6公斤/畝)和鉀肥50%(7公斤/畝),在露曬田間水后施用。處理6-9小區是農戶習慣施肥方法和施肥量,分為基肥、返青肥、壯蘗肥和幼穗分化肥四次施下。基肥(4月15日):尿素7.5公斤/畝和磷肥25公斤/畝,在插秧前施用。返青肥(4月19日):尿素6公斤/畝。壯蘗肥(4月26日):尿素8公斤/畝和鉀肥8公斤/畝。混合施用。幼穗分化肥(5月15日):尿素2.5公斤/畝和鉀肥5公斤/畝在露曬田回水后施用。
灌溉方式:各處理小區獨立排灌,前期保持田間適度深水層,促進秧苗早回青,淺水分蘗,中期多露輕曬,后期一干一濕的排灌方式。
病蟲害防治:為確保試驗準確性,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噴施福戈、吡蚜酮、愛苗、和葉枯寧等,主要防治稻飛虱、卷葉螟、細菌性條斑病、葉枯病和稻瘟病等。
三、試驗結果
1、產量分析
9個處理小區中,表現比較好的小區是處理5,畝產量546.7公斤,產量最高,名列第一名,比第二名處理6畝產543.3公斤,增產3.4公斤,增產率為0.6%;比處理1(空白區)畝產410.0公斤,畝增產136.7公斤,畝增產率為33.3%。通過配方施肥和農民習慣施肥試驗比較,增產不顯著。
2、農藝性狀分析
配方施肥處理5小區畝有效穗19.3萬穗,穗實粒116粒,千粒重25.0克,而農民習慣施肥處理6小區畝有效穗19.2萬穗,穗實粒118粒。千粒重24.6克。兩個處理相比處理5畝有效穗和千粒重均比處理6高,只是有穗粒數低于處理6。其他處理小區中,有效穗最低小區是處理7,畝有效穗只有15.7萬穗,穗實粒數最低的小區是處理1(空白區),穗粒數108粒,千粒重最低是處理4和處理9,分別為23.7克和23.6克,其千粒重低主要原因是不施鉀肥。
四、生物重量比較
配方施肥和農民習慣施肥最佳處理區中,處理5和處理6稻谷鮮重相等,都是18.2公斤/小區。但風干后處理5小區產量16.4公斤,而處理6小區產量16.3公斤,只增產0.1公斤/小區,所以差異不顯著,處理5稻草鮮重40.8公斤/小區,比處理6小區鮮重43.2公斤/小區,稻草鮮重減少2.4公斤/小區,但與其他處理比較稻草鮮重增減不大,植株樣品稻谷鮮干重和稻草鮮干重。
五、經濟及肥料效益
從附表中可看出,除去肥款后收入最高是處理5,畝收入1251.6元;再除去地力后每投入1元肥,可產谷最高的小區是處理3,每元可產0.97公斤,其凈增值也最高,可達2.43元。處理6畝投入最高,但效益不高,效益最差小區是處理2和處理7,所以畝投入多或不施氮肥都不等于經濟效益最高。
在本試驗地肥力情況下,產量指標500~550公斤時,推薦畝施肥量為尿素10.0公斤、過磷酸鈣3.2公斤和氯化鉀9.0公斤較為適宜,有改善土壤養分失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對水稻增產增收起到明顯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根據上述試驗的初步成效,結合廣東省遂溪縣黃略鎮不同類型的稻田確定不同的合理施肥配方,2018年全鎮水稻產量同比平均增產13公斤/畝,農戶增產增收效果顯著,得到了廣大農民的好評(表一)。
(作者單位:524335 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黃略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