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華
土地是國家實現經濟騰飛的最重要的一項生產資料,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土地管理制度為這一切提供了制度保障。自1978年實施責任制以來,我國的土地制度隨著經濟發展也不斷得到了完善,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土地管理制度,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我國數十年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質量。新時期下,隨著社會矛盾發生變化,土地管理制度也暴露了出了短板,一些規范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發展形勢。探討新時期下我國土地制度的發展形勢,完善土地制度,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小康社會。
1、新時期強化農村土地管理的意義
首先,強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是新時期提高國土資源建設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與所有生產資料一樣,土地資源時屬于國家的,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創造價值,科學的開發新的土地資源價值,就必須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為資源建設提供保障。因此,要繼續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在堅持和完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賦予農民對所承包地收益和流轉等的抵押擔保權,鼓勵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形式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其次,強化農村土地管理是深化農村改革過程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地區農業部分實現了機械化操作,農產品生產規模和相關副產品產業日漸繁盛,現代農產品企業將工廠直接建設在農村,開始大量征用土地,急需要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進行監管和規范。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建設、嚴格土地管理、加強農村耕地保護、推進土地流轉,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重要依據和保障,有力推動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2、新時期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發展現狀
①土地所有權界定太過籠統
農民是土地的直接所有者,而土地資源的最高所有者是國家。國家將土地資源的所有權以責任承包的方式轉移到農民手中。理論上看,這種形式對土地所有權的界定是比較明確的,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這種產權劃分的形式顯得過于籠統。農民在這種產權界定中,只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不具備支配權。這個短板在過去幾十年中,并沒有顯露出太多的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有關土地產權的糾紛頻繁發生,甚至大部分糾紛已經不能依靠仲裁做判定,性質越來越嚴重,開始動用司法程序,如果解決不當,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政府而公信力。另外,對產權轉移的管理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進行管理,民間仍舊存在比較嚴重的私自買賣土地的現象,加劇了土地管理的混亂,給國家帶來損失。
②人口的增加激化了人地矛盾
現行土地管理制度所所規定的土地承包所有權形式在2030年之前不會改變,這期間,在土地管理方面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比如,承包期內增人不增地,人口增加后,但土地不會隨著增加,新增人口無法獲得土地,長期下去,加重土地的負擔,農村已有的土地資源也就無法滿足基數較大的農民的基本生活,部分農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目前的土地分配制度是按照人口數量來分的,一些家庭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會選擇多生、甚至超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地矛盾,不利于農村的全面發展。另外,國家取消農業稅后,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和配置失去了有效性,嚴重影響了現代化農村建設。
3、完善我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措施
①優化土地所有權
我國要在堅持此基本制度的原則上,將土地資源時國有,賦予農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權,讓所有權與產權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定。對土地的承包、繼承和轉讓、征用等事宜,運用法律的手段進行規范,在處理土地征用等情況時,國家可依靠相關規范實行土地有償收回。這種改變即保持了承包責任制不變,也消除了因土地產權不明而造成的糾紛,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損失,同時,強化了土地公有的性質,避免了私自買賣土地實事件的發生,使農民在使用土地時,更加放心,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另外,在完善土地產權制度的同時,也要優化土地資源的登記制度,幫助相關部門及時調整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自然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比如,在通化市轄區內,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城鎮村以及工礦用地水域用地等土地資源的總面積接近160萬平方公里,地貌類型齊全,適宜發展多種類型產業,很多地方還存在未利用地,開發潛能很高,因此,在進行土地登記時,要做好相關細則措施,及時更新數據,保證所有土地資源登記在冊,為后期的管理和開發提供有力依據。
②優化土地征地制度和分配制度
土地地征用后,農民失去了生活保障,需要的不僅是補償資金,更要安置就業、住房以及子女就學問題,這是一個長期問題,需要做長足的準備。目前我國土地征地制度的相關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導致失去土地的農民今后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形成社會隱患。可以為這部分農民預留發展用地,或建蓋經營用房,鼓勵農民以入股的形式將部分征地補償款投入企業,多項舉措并舉,以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在土地分配方面,首先先做到首次分配的公平與合理,之后新增人口的土地問題,交由家庭自行解決,采取買賣、或承包、或轉包的形式解決新增人口土地需求。對于已經死亡人口留下的土地,要規定繼承年限,年限到期后,對該部分土地的承包權進行重新分配,以此解決國家土地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完善對土地資源的管理。
綜上所述,新時期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的界定太過籠統,且不斷增加的人口激化了人地矛盾,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首先要優化土地所有權和土地登記制度,強化土地資源國有,明確土地產權與使用權,避免產生糾紛,造成損失;其次,要優化土地征地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新的調控手段,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135100吉林省輝南縣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