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肖瀟
摘 要:隨著消費結構與需求的不斷升級與轉變,博物館作為文化的重要輸出方式,其對文物的解讀方式與內容也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發展,與當下的流行文化相互結合,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流行文化的元素相互融合,在完成文化創意輸出的同時,能夠增加博物館文物的商業價值,更好地迎合現代化大眾的文化需求,發揮好大眾教育的職能。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解讀;創新解讀
引 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博物館文化教育活動逐漸趨向現代化發展,其對文物的解說等方面也逐漸吸納新興的文化特征,通過創新化的宣傳策略,增強文物解讀的趣味性,更好地貼近當下時代青年的內心,更好地滿足公眾文化宣傳的心理需求,有效提升博物館文化的現代化形象。
一、博物館文物創新解讀的重要性
在傳統的文化消費中,博物館總是作為一種嚴肅、刻板的形象出現,單一性的文化輸出無法有效引起當代人對于文化的理解和共鳴,對博物館文物的解讀方式進行有效創新,以更富有時代特征的語言形式對文物的特點、蘊含的文化進行包裝,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代消費者的內心訴求,以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吸引群眾進一步深入了解文物中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顯著提升文化的傳播效果。
二、博物館文物創新解讀的發展現狀
經過借鑒和研究國內外博物館文創開發的經驗,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注重創新博物館文物的解讀方式,通過將傳統的文化與現代化的文化元素相互結合,有效迎合大眾的文化審美,用流行化的語言對文物的傳統內涵進行重新包裝,有效吸引廣大文化消費者的注意,引導受眾逐漸貼近文物的文化內涵,實現文化傳播的目的。不僅是對于博物館的文物解讀,在博物館文化創新產品中,很多博物館也充分運用“萌”文化等創新方式對其進行宣傳與推廣,潛移默化地貼近社會大眾的內心,以鮮明化,活力化,生動化,富有時代特征的方式展現文物的特定內涵。不僅如此,博物館講解員在對文物進行解讀時,也逐漸利用講故事等詼諧或者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特定的歷史故事,拉進了文物與受眾的情感距離,推動力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播。創新文物解讀方式是博物館發展逐漸加以重視的研究內容,是更好地迎合創新求變、展現個性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三、博物館文物創新解讀的有效方法
(一)把握文物形象與行為特征
博物館文物往往形象各異,造型獨特,為了有效提升博物館文物的文化魅力,在創新文物解讀方式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文物的角色形象以及行為等特征,通過將其與現代流行文化元素進行對比、類比等方式,突出文物的自身特點,加深文化受眾對文物形象的認知與文化內涵的解讀。以四川博物院對漢代文物“龜蟾魚陶燈”的解讀為例,可以通過將其與現代卡通動物形象進行對比,深化文物的外在形象特征。它是由魚、龜以及蟾蜍等祥禽瑞獸相疊組合而成,由于受到當時社會生產力與工藝水平的制約,對于魚的造型,只能采取較為粗糙的方式將其連接至蟾蜍的兩側,并使其托起了三個碗,整體的形象效果與現代卡通動漫中的“妙蛙種子”十分相似。結合動漫進行創新解讀,就能有效調節枯燥的文物解讀氛圍,突出文物的外在特征,增強博物館文化傳播的趣味性。
(二)巧用語言和文物色彩屬性
語言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在解讀博物館文物時,可以巧妙使用具有特色的語言特征,創新文物解讀的表述內容,利用方言等突出文物的色彩等多種屬性,拉近文物與觀賞者之間的文化距離,充分體現博物館歸屬地的文化語言特色。以四川博物院青銅文物中的一對蟠龍蓋獸面紋銅罍為例,可以給它們加以四川話的問答對話,巧用四川方言對文物進行解讀介紹,凸顯四川話的語言特征鮮明,語調、詞匯等較為獨特,將尾音拖長或者使用疊字等,能給觀眾一種親切感,尤其是讓外地觀眾更容易地獲取本地文化認同。此外,例如在對張大千藝術館中的書畫作品進行解讀時,可以創新利用潘通色卡對畫作的色彩進行提取,準確解讀文物色彩的搭配等。在此基礎上,可以延伸至對中國敦煌壁畫,“五色體系”的發展等進行講解,通過對粉綠、寶藍、米色等中調色彩的使用,能夠增添文物色彩的舒適度。
(三)抓準文化受眾的心理特點
由于博物館文物具有時代特征,同時受到歷史制作工藝水平、審美傾向等因素的影響,加之存在一定的磨損,其形象與現代化的審美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用現代化的審美標準去衡量博物館文物,將會使文物與社會受眾之間產生較大的認知距離,無法引起文化及情感的共鳴。因此,在對博物館文物進行創新解讀時,需要準確抓住文化受眾的心里特征,通過突出與受眾心理相近的文物特征,基于情感距離的調節,使文化受眾快捷地獲取文物的情感體驗認知,從而進一步感受文物內在的文化魅力。以四川博物院陶瓷文物中邛窯玩具的解讀為例,可以在抓住其可愛、小巧等外形特征外,重點對其作為兒童玩耍器物的用途進行描述式介紹,激發觀眾對童年快樂時光的回憶,從而拉近文物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進而對文物的由來、歷史特征、制作工藝等產生認知興趣等。
總 結
博物館對文物的創新解讀是有效驅動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通過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流行文化元素進行結合,以當下大眾所熟知的流行文化元素作為考量,突出文物的特點與文化屬性,拉近文物與受眾的心理距離,迎合當下文化消費趨勢,充分激發文化受眾的興趣,引導其感受文物所蘊含的文化魅力,持續推動博物館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麗婭.四川博物院館藏文物的“萌”化解讀及創新設計[D].四川師范大學,2018.
[2] 申繼平;丁錚;.博物館文物素材再造設計與創新服務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8(09):300-301.
[3] 連紅.新媒體時代博物館的文化傳播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2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