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顥芯 伏曉兵 楊文杰

摘 要: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作為國家種子研發推廣的重要基地,“農科城”楊凌對我國現代種業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作為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轉化的重要抓手,楊凌種子產業園可謂是楊凌良種產業集中縮影與完整體現。本文對楊凌種子產業園建設進行探討,進行SWOT分析后從“搭建功能平臺”、“創新招商模式”、“完善運營團隊”以及“優化盈利模式”四個方面給出了對策及建議。本文對于楊凌種子產業園的分析與建議有利于促進楊凌種業的高效優質發展,從而更好助力國家現代種業發展,因此具有一定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種子產業園;楊凌示范區;現代種業發展
一、楊凌種子產業園概況
作為國家種子研發推廣的重要基地,“農科城”楊凌近年來搶抓歷史機遇,朝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中國種業硅谷、西部種業之都”的目標努力邁進,致力建成集“研發、會展、交易、孵化”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完整種業體系,建設“一個園區,四大類別、五個基地”。其中,“一個園區”指的就是楊凌種子產業園。
楊凌種子產業園建設主體為陜西楊凌農科集團有限公司,經營主體為楊凌農科種業有限公司,是農科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園區規劃占575公頃,總投資約18億元,通過建設研發聚集區、會展交易區、企業孵化區、商業服務區和園區基礎配套設施,把園區建設成國際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業研發試驗地,種子貿易集散地和種業企業聚集地。從2013年的初創期到2016年至今的快速發展期,產業園不斷發展。據統計,楊凌種子產業園目前已經招引13家規模化種子企業,68家創新創業團隊,其中種業企業24家。
二、楊凌種子產業園SWOT分析
2.1 優勢分析
(1)體制區位優勢。楊凌示范區是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具有“省部共建”的特殊體制,享受各類傾斜優惠政策。“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范和產業化帶動,引領和支撐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是它承擔的國家使命。
(2)科研品牌優勢。楊凌素以中國的“農科城”著稱于世,區內駐有國家“985”和“211”工程建設序列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擁有56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建國以來,楊凌累計培育優良新品種628個,累計審定品種200多個,新品種增產值超過1萬億元。其中“西農979”高產優質小麥品種推廣面積躋身中原主產區前三強;“陜油8號”成為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油菜品種,成為我國北方油菜產區主栽品種的首推品種;繁育番茄品種連續十年成為我國保護地粉紅番茄的主栽品種。“楊凌”本身已經成為了“農業科技”的品牌代名詞,一年一度的農高會更是成為了全世界高新農業技術交流的盛會,為種業科技的交流提供了極佳優勢與機會。
2.2 劣勢分析
(1)招商引資劣勢。楊凌種子產業園具有一流的硬件條件和科技基礎,然自2013年啟動建設以來,園區內種業企業的入駐率、人氣和流量都還非常不夠,入駐的種子企業多為初創型企業,缺乏重量級企業。“育繁推”一體化的重量級龍頭種子企業的缺乏會導致產業園品牌效應和集聚力度不夠,缺乏引領和吸引,形成惡性循環,反向對招商產生較大制約。所以,楊凌種子產業園入駐企業如何擺脫“多而不大”的尷尬局面,招商引資如何走出楊凌,走出陜西,把更多龍頭企業、種子經銷商、種子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吸引到園區來是種子產業園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2)平臺功能劣勢。以目前種子產業園的狀況來看,僅僅只是作為一個種子企業的“表面聚集地”,而沒有真正打造能夠解決企業問題的“功能平臺區”。
大部分楊凌種子企業面臨的研發能力低下,產業鏈條受阻,共享服務缺乏等問題,而如今的種子產業園并沒有實現“良種研發平臺功能”、“產業打通平臺功能”以及“服務共享平臺功能”等重要的“一站式”功能。目前楊凌種子產業園并沒有充分配置資源,搭建平臺,提供給企業和農戶更多細致服務。也沒有運用好“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區位使命打造市場廣泛的楊凌種業品牌,是為一大劣勢。
(3)運營團隊劣勢。目前種子產業園的運營主體單位是楊凌農業種業公司,物業服務單位是楊凌農科城生態園藝公司。這兩個公司都是楊凌農科集團的下屬子公司,并非第三方專業運營團隊,且注冊時間不長,現有工作人員都不超過10人。團隊還不具備足夠種業研發、檢測、培訓和經營貿易方面的能力與經驗,也缺乏對楊凌種子產業園體系化,專業化、市場化運營的能力。園區尚未建立起適合園區運營的組織框架結構。因此,團隊專業能力不夠強,思路視野不開闊,組織架構不科學,是阻礙園區發展的一大劣勢。
2.3 機遇分析
從國家層面上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對種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農業部等有關部委細化種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種業發展進入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楊凌區層面上的《關于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和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更是為園區發展提供良好發展機遇,努力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
2.4 威脅分析
近年來,全國不少省份都提出了種子產業園的建設方案,例如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甘肅酒泉種子產業園、長沙“中國國際種業交易中心”等。楊凌示范區的農業科研及育種水平一直處于國內先進行列,要想在國內種業如此激烈的競爭中突圍,就必須進一步整合楊凌優勢突出品牌形象。重點圍繞旱區半干旱地區農作物育種的特殊需求,建立獨具西北特色、體現楊凌使命的現代旱作種業科技體系,這才是打造楊凌種業之都的迫切需要。
2.5 綜合矩陣分析
綜合以上四種策略,本文認為差異化戰略(ST)和增長化戰略(SO)比較適合楊凌種子產業園,要整合資源,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化劣勢為優勢,化威脅為機遇,化被動為主動。
把握機會,就要乘國家高度種業發展之勢,在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種業發展的“大氣候”下,充分用好政策傾斜,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加快發展建設楊凌種子產業園,將其作為大力發展楊凌種業的“抓手”和突破口,形成完整產業鏈。
發揮優勢,就要發揮“省部共建”的體制優勢,科教單位云集的科研優勢,干旱半干旱區的區位優勢,以及“楊凌農科城”的品牌優勢。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強化資金投入機制,建立人才支撐體系,實現平臺、資金、技術、人才的四位一體,打造園區核心競爭力。
扭轉劣勢,就是要搭建各類功能平臺,強化團隊管理,做好園區服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園區運營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規避威脅,就是要找好自身定位,制定差異化戰略,重點圍繞旱區半干旱區農作物育種的特殊需求,打造獨具西北特色、體現楊凌使命的楊凌種子產業園,從而可以更好區別于其他產業園,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三、對策及建議
3.1 搭建功能平臺
搭建功能平臺是楊凌種子產業園運營模式優化的基礎,產業園應當以需求為導向,促進種業研發、品牌推廣、產業協同、公共服務等功能平臺的搭建,從而推動園區及企業可持續發展。
第一,深化良種研發功能。目前的楊凌種子產業園的種子企業更多只是“種子商店”,不具備“育繁推”一體化的科研能力與人才儲備。建議楊凌種子產業園與高校和科研單位充分合作,搭建起種業研發與企業生產緊密合作的橋梁,能夠將楊凌強大的育種科研成果落地化、集成化、系列化,推動良種研發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第二,重視服務共享功能。目前楊凌種子園還不具備給種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功能,建議種子產業園建設園區專家咨詢服務中心,種子檢驗檢測鑒定中心,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從而可以更好匹配種子企業在技術咨詢、信息服務、品牌推廣、設備共享、檢驗檢測等方面的需求。
3.2 創新招商模式
基于目前楊凌種子產業園的招商引資劣勢,要創新招商模式,才能扭轉劣勢。
第一,了解企業需求是基礎。園區應提供多樣化的合作方式,盡最大的努力滿足企業不同的需求。楊凌種子產業園目前更多是通過土地優惠,廠房優惠,政策優惠等多種方式來吸引客商。但是如果園區的功能平臺不完善,就相當于一味強調自己商品的廉價性,而非品質感。第二,創新招商思路是抓手。在宣傳思路上,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的新媒體風潮,通過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開展園區宣傳,提高園區知名度;在渠道思路上,可以圍繞園區種業,拓展上下游產業,通過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校友會招商等多種模式,不斷拓展招商渠道,并落實好跟蹤服務。
3.3 完善運營團隊
人才是園區發展的核心,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運營團隊是園區可持續發展關鍵。楊凌種子產業園應當以產業聚集高端人才,制定并實施引才計劃,對關鍵崗位管理人才實施安家補助、期權激勵等方式,保障團隊質量。同時,要設置合理的組織架構,制定專業培訓計劃,運用組織行為學等現代管理理論,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3.4 優化盈利模式
對于一個成熟的產業園來說,資金來源僅僅依靠政策補貼和租金物業費是遠遠不夠的,收入來源單一會阻礙園區的進一步發展。建議楊凌種子產業園在盈利模式上有所創新突破,提供更多的增值型業務,例如公共服務業務、金融服務業務、種業貿易業務等。
公共服務業務可以通過開發種業培訓,專家咨詢,檢驗檢測,種質資源保護、品種權交易、精細物業管理等第三方服務,收取服務費作為盈利單項;金融服務業務可以通過為種子企業提供臨時周轉資金收取服務費作為一項收入來源,幫助種子企業應對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種業貿易業務則可以聯合淘寶、京東、有種網等電商平臺打造“楊凌種子產業園”旗艦店,做好“互聯網+”種業,打出“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優質種子”的楊凌品牌,資源集中配置實現產業園良種的統一線上銷售,也可以通過種子管理站和農業局的資源開展線下種子貿易,面向參與企業收取交易傭金作為盈利收入,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 許瑩,廖文萱.甘肅高臺縣玉米種子“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環境與對策建議[J].農業工程技術,2019.
[2] 趙汝坤,李建奇.我國種業面臨的問題及其發展對策[J].中國種業,2014(7):4-6.
[3] 周洪莉,孫養學.新政策下楊凌種子企業發展模式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12):87-90.
[4] 周水溪,張成海,程顯峰.種子產業園,現代農業新舊動能增長的新引擎[J].農民致富之友,2018, 589(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