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榮
摘 要:我國自古便有桑基魚塘的復合經營模式,為我國的土地資源優化、食物來源等方面提供了多元化選擇,但目前林地資源的利用率較低,因此本文基于林地空地種植農作物的可能性進行了研究,對農林復合經營的工程模式理念和發展優勢作出簡要分析,重點突出經營工程領域中需要進行的研究熱點,探討熱點問題對該工程的發展趨勢起到何種作用。
關鍵詞:產業結合;農林復合經營;生物多樣性
引 言
農作物在林間種植將有效提高各項資源使用率,該種經營模式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種植理念,被廣泛用于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作物混養核心理論中。對于農民的利益,一向是我國民生熱點問題中較為關注的一項,因此通過農林復合經營將會大幅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經濟產出,一塊土地資源發揮出了更多效用,有利資源優化和農民收入增加。
1.農林復合經營理念及其發展優勢
土地的利用方式有很多,單純靠種植經濟作物使農民獲利的時代早已過去,目前復合經營模式理念被廣泛運用在世界各地。我國的農林復合經營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期間,當時模式便已建立,且技術較為成熟,基于林糧間作模式下的經營模式使得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將不良資源優化升級為其他經濟產出方式,大力提高了百姓的食物總量,優化飲食結構。近現代由于環境質量急劇下降,導致土地開發變為了當務之急,地球僅有近四成土地,其中可被用于農業耕作、發展作物經濟的土地面積則更為稀少,因此復合經營工程理念被提出。
立體發展農業將對土地的利用率增加,農、林兩種間作的模式是其中較為簡單易施行的一種,另外采用農林復合可有效將林業的經濟作物成本降低,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是一種基于環境保護理念和經濟營收作為目的下的一種國家發展戰略。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對農業結構進行優化,并最大程度上保護了環境,習總書記曾說,不以犧牲環境造就經濟成長,破壞環境就是毀掉人命[1]。優良的農林復合經營方法鋪開,對我國農業向著資源循環利用的指導方針前進有其促進意義。
2.農林復合經營工程領域研究熱點探討
2.1經營系統的培育
農林復合經營中對培育技術的要求較高,因為經濟產出應基于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而優良的作物培育技術將給作物收成帶來極大促進作用,在基礎上決定了經濟產出的數量,為農民經濟效益的提升提供基礎化保障。農林復合經營有著競爭性和可持續性作為基本特點,競爭性指的是農作物和經濟林作物之間存在競爭,主要競爭目標是養分和水分等外界對其生長過程造成影響的因素;而可持續性是整體經營系統需要可持續發展,不能一方過于強勢侵占了另一方的應得權益,致使經營系統逐漸失衡,導致最終發展成傳統的單一形式作物經濟系統。該熱點探討的具體體現是在發展農林復合時,應選擇系統培育的兩方具有較溫和的特點,或是采用互補形式的生長培育方式,比如四旁樹、桑基魚塘等經營系統的采用,整體經營模式較為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下,將經濟作物培育成型,使得農民在一份勞作的付出下,獲得雙重利益。
2.2系統空間的分布
復合經營模式在其系統的空間分布中為經濟作物的合理栽種取得了理論支持,農作物對陽光的需求量較大、林作物對氧氣的需求量較大,在不合理的經營模式中會使得雙方爭取所需求的養分時有著較大的產出損耗,因此分析空間分布的領域熱點將對系統的經濟產出負責。種植的分布間距將決定整體系統下的可持續性和相應作物產出能力,系統種植間距有其相互的作用機制,比方說在土壤的肥力不夠充足時,種植農作經濟作物的數量過多,將使得林作物的產出效果較差,需要進行充分的能源供給才能使得整體復合系統模式持續發展,這是不符合基礎的農林復合經營理念的,應合理種植、不過密間植。
2.3能量流動的探討
農林復合經營另一個熱點討論方向是針對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最佳的復合經營模式應將系統進行模擬生態系統的情形下去做可持續性發展,自給自足的能量流動下減少對該系統的后續成本投入,維持系統穩定協調發展模式。能量流動中應仔細探討各種能量成分的比例和交叉關系的數據,并且將能量流動的具體分步路徑進行由始至終的完整路徑探討,并最終分析出各種作物對能量流轉中的轉化率和過程整體效率,得出作物中最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能量因素搭配,對挑選系統中的農作物種類和數量搭配做出理論上的技術支持。能量流動數據的得出,對水能量、碳能量等能量的實時監測起到對比作用,能將系統所處的陽光、種植密度、作物狀態等供給能量因素的影響作出分析,這將給農林復合經營模式提出了較高質量的經營管理方式[2]。
2.4生物多樣性探討
完整的生態系統中需要各個成分的組成,決定成為較高質量的生態系統是取決于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種類,農林復合經營中要建立起獨立的生態系統則也應將生物多樣性的探討納入到發展過程中。作物經濟效益的增加絕對不是單一作物的產出所決定的,而是多種作物的共同影響下進行的交互式產出,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能夠促進經濟效益的多樣化、也能將經濟板塊種類增加。農林復合模式在前期的規劃中就應考慮到如何將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并且在其中融入進更多的生物種類,生物種類變多對該系統下的結構構造進行補充,將一個層級的能量級生物種類增加,保證了生態系統穩定發展,不會因為缺少了其中一個種類的存在,就導致出現斷層情況,以此影響農林復合模式的發展。
2.5發展規模及展望
農林復合經營實現了土地的統一化,將單位土地中的作物投入率達到最高,并且優化作物產業結構,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發展,不過多借助外界的能源供給,在土地的充分使用中,將生態環境也進一步保護。發展規模隨著產業升級、生物多樣性增加,不再局限于特定位置,在全球范圍內多個區域都有著廣泛施行,對促進當地經濟規模的多樣性、經濟產量的提高都有著顯著影響。
結 論
綜上所述,農林復合經營模式將有效提高農民的單位產出量,使得經濟狀況與勞作能力、經營種類有著較大關系。對該工程領域進行研究熱點的探討可發現經營系統培育將培育技術水平提高、系統空間分布決定了農民的資源利用率、能量流動向著食物鏈頂層進發、生物多樣性得到全面優化,并在農林復合經營的全面鋪開下,經濟發展規模有了較大提升,未來會有更多提高經濟產出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王光菊,許思維,楊建州.農戶農林復合經營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9,39(02):172-178.
[2] 黃章平.我國農林復合經營特點發展現狀及展望[J].綠色科技,2018(17):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