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政蓄
摘 要:普惠金融的城鄉發展一直是其重要的研究命題,本研究基于河南省的K市下轄區縣的差異化的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分析在農村地域與城市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要素與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城市地域普惠金融發展的快速路徑:“同質遷移,異質構建”的發展邏輯,以求為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推廣提供思路。
關鍵詞:普惠金融;市域普惠;發展路徑
一、引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1],作為我國首個發展普惠金融的國家級戰略規劃,確立了發展普惠金融的基本路徑。
2016年12月26日,L縣被正式確立為第一個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發展縣域金融、助力金融扶貧。2017年3月27日,L縣正式宣布摘帽脫貧,金融扶貧成果顯著?!耙黄脚_四體系”的“普惠金融”模式助力L縣打通了縣域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在保障了金融弱勢群體平等的信貸權的同時破解了普惠授信過程中的風險管理難題。[2]
如何利用L縣普惠金融的成功經驗來振興K市G區甚至是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的實體經濟,提高金融服務和產品的可得性和覆蓋率,突破金融發展瓶頸,助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探索市域普惠金融模式的核心問題?!捌栈?,扶貧,縣域”是L縣進行普惠金融改革緊扣的“三大主題”,但對于G區來說“普惠,發展,市域”才是發展的重點,利用“普惠金融”助力G區發展實現“彎道超車”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市域普惠的關鍵所在。
二、縣域普惠到市域普惠,構建遷移邏輯
(一)L縣普惠金融發展概述
L縣縣普惠金融的發展是基于兩個目的,其一是實現精準脫貧,其二是實現鄉村振興,這兩個目標具有高度的承接性。正是基于這兩個需求,L縣根據自身政治優勢構建出了L縣特色的“一平臺四體系”的L縣模式,破解發展普惠金融所面臨的難題。
總的來看L縣的普惠金融得益于“一平臺四體系”的基本模式而快速發展,在金融扶貧與破擊農村信貸問題上發揮了強大的生命力,從L縣脫貧摘帽到多項金融指標蟬聯全省第一,普惠金融正在這片中原沃土上生根發芽。
(二)G區探索市域普惠的必然性
G區與L縣同屬一城,但與之不同的是,G區作為開封重要商業區、旅游區,擁有著相對良好的經濟運行情況,但同時G區面臨的問題也十分嚴峻。持續低迷的經濟增長水平、陷入困境的城鄉綜合發展、高度脆弱的金融業生態、大量同質的低端服務業。這一切的一切都表示著,G區需要一劑經濟“強心針”來推動區域振興。普惠金融進入了G區政府的視線,市域普惠成為了河南省政府探索的新形式。如何將普惠金融由金融扶貧走向經濟振興,成為了普惠金融下一階段發展的新命題。L縣的模式顯然無法全盤復制到市域地區,市域普惠的探索依舊需要從試點建設開始。毫無疑問,G區是探索市域普惠的合適試點區域,無論是基本的市域情況,還是城市發展生態,以及對普惠金融的需求程度,都具有著極強的代表性與典型性。最終,2018年9月,河南省政府正式將開封市G區等22個市(縣、區)確立為市域普惠金融的試點地區,開始了市域普惠探索之路。
(三)G區發展普惠金融的現實困境
1.普遍性認知缺乏,專業性人才缺失
一方面,通過對G區街邊商戶的走訪,我們發現87%老百姓只是在電視新聞上和手機資訊上聽說過普惠金融,真正去深入了解并申請貸款的人僅占5%; 另一方面,專業性人才的缺失也掣肘著工作的開展。區政府在推進普惠金融工作的時候,自身面臨認識不清晰、主動性與自主性局限的問題,在開展工作的時候謹小慎微,沒有形成科學、統一的工作思路,工作開展起來仍然困難重重。
2.信用缺失問題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目前正在大力建設全國性的征信系統,民間的征信機構也在積極參與,但是仍存在大量群眾征信記錄不足,甚至沒有征信記錄的現象,俗稱“白戶”。目前G區面臨著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約有68%的居民缺少信用信息,其中農村居民占據74%。普惠金融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無抵押、無擔保,然而無抵押、無擔保的貸款會使得銀行面臨過高的信用風險,而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等這些對貸款有著迫切需求的群體恰恰又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擔保難、擔保貴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對普惠金融業務的開展提出了挑戰。
3.金融產品缺失和金融機構數量過少
開展普惠金融要求銀行開發出多種多樣相應的金融產品,僅有一兩個相關的金融產品遠遠不能滿足不同群體的貸款需求,極不利于普惠金融業務的開展。根據訪談和搜集的數據,K市僅有中原銀行(目前已合并)和汴京農村商業銀行這兩家獨立法人金融機構,注冊的小貸公司數量為0,金融環境不可謂不惡劣。這也導致了K市面臨著風險金難以依靠金融機構出資籌集,必須由政府想辦法籌資并保證風險金可持續運轉的難題。
(四)以“同質遷移,異質構建”推動市域普惠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L縣與G區二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L縣地區為典型的縣域地區,經濟活躍度不足,經濟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短期發展任務為扶貧脫貧,長期發展目標為全面小康。雖然L縣在經濟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短板,但其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地位與政治資源優勢以及政策傾向性。在此背景下,L縣構建的普惠金融模式是具有一定的不可復制性。作為國家級試點的L縣具有著極強的政策優勢,同時作為政治大縣的L縣,也有著特殊的政治優勢,三級財政體系的支持,為L縣提供了充足資金,人民銀行“地區發行庫”的恢復,為L縣提供了極大便利性?!耙黄脚_四體系”的“L縣模式”的局限不僅僅在于縣域的金融扶貧,更大的局限是:難以實現公益性與商業性相平衡的商業可持續。
所以當我們謀求市域普惠的時候,顯然是無法做到全盤照搬的,那么如何在合理吸收L縣經驗的基礎上搭建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模式呢?如何做到高效遷移又高質搭建相結合?“同質遷移,異質構建”這樣一條遷移邏輯應運而出。普惠金融從L縣到G區,顯然這是一個跨度極大的飛躍,由縣域到市域、由農業到服務業、由金融扶貧到金融致富?;钴S卻低效的服務業,繁榮的旅游業,低迷的中小制造業,龐大的市民人口,現實巨大的差異性對我們搭建市域普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質遷移,異質構建”的內在邏輯是以質同求遷移,存質異求創建。其為內核的發展邏輯將有助于我們合理吸收L縣經驗的同時,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探索出市域普惠之路。
三、同質遷移,搭建G區市域普惠框架
雖然L縣與G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在普惠金融工作開展過程中還是可以發現一些內核相通的地方,對于這些情況,我們采取同質遷移的方式,借鑒L縣成功經驗,快速搭建G區市域普惠的基本框架。
(一)基本要件:基層服務站
無論在縣域還是市域,建設普惠金融基層服務站是開展普惠金融工作的先決條件,G區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了銀行服務網點加基層服務站的方式,在城市社區地區,根據人口密度,金融可得性系數,經濟發展相對指標選取10家銀行網點合作設立市域普惠金融服務站,在下轄涉農街道與涉農辦事處,根據授信規模與人口密度選取10個普惠金融服務站。這樣因地制宜的方式極大的節約了服務站設立成本,同時G區汲取了L縣成功經驗,在區域內同樣設立了普惠金融服務中心統籌區域普惠金融工作,實現了普惠金融運作的高效、快捷。
(二)動力引擎:數字普惠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以往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數字金融作為新的金融實現形式正勃發著旺盛的生命力。而當數字金融與普惠金融相碰撞的時候,我們發現,大數據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普惠金融對于信用與風險的支撐,使得普惠金融的“普”與“惠”的核心要義可以實現。大數據下的普惠金融產品定價精準化,大幅降低開展業務的邊際成本,使得普惠金融產品的價格降低到合理區間;同時基于大數據的精準畫像和征信管理,使得風險可以精準管控,使金融機構的風險收益比維持在合理區間。市域更加復雜的區情區況,更加多樣的信用風險以及更加豐富的產品需求,使得數字普惠重要性更加凸顯。
(三)安全系統:風險保證金
政府建立風險準備金,是無論在何種區域都有必要且必須的一項舉措,是政府在普惠金融領域發揮其公共職能的重要形式。政府建立信用擔保金,與金融機構共擔風險的辦法,極大程度地增強全縣金融主體的信息,極大的提高了放貸效率并快速擴大了信貸規模。當然對比L縣而言,G區除此之外更需要自主創新風險保證金的保值增值運作方式。
四、異質構建,織密G區市域普惠血脈
G區的普惠金融,因其獨特的市域特性、復雜的產業結構、多層級的服務對象,在遷移L縣的普適經驗基礎上,經過實地分析與論證提出了以數字普惠為核心,以信用擔保平臺和風險保障平臺為基礎,以信用管理與風險控制為支撐,促進分級授信與普惠金服的縱向延伸,形成對鼓樓區中小微企業群體、流動商販群體以及個人消費貸款的全方位覆蓋。
(一)核心支撐:以數字普惠為核心搭建信用擔保平臺和風險保障平臺
依托信用擔保平臺和風險保障平臺開展普惠金融,是我們構建市域普惠的重要支撐。由政府引導,以政府公信力與公權力作為保障,設置覆蓋全市范圍的信用擔保平臺和風險保障平臺,自上而下的形成一套合理的、嚴謹的信用與風險控制機制。并依托數字普惠,與信用擔保平臺和風險保障平臺相結合,勾勒出普惠金融運行框架,最終形成以數字普惠為抓手的市域普惠金融的信用擔保與風險保障機制,以為市域普惠發展提供長久支撐。
(二)分級授信:施行多維度評價體系
針對普惠金融目標群體,首先,允許根據其經營權和租賃權進行確信,根據經營周期,經營范圍,租賃年限等書面文件進行初步確權確信。其次,進行多維度信用評價,將其產權、家庭總體收入、家庭風險承受能力、遵紀守法狀況、道德品質和鄰里關系等情況按一定的權重納入授信評價體系,將授信標的物即經營權或租賃權設立為一級指標,將借貸人其他獨立產權,家庭總體收入,家庭風險承受能力等設立為二級指標,將借貸人遵紀守法狀況、道德品質以及鄰里關系等設立為三級指標。在安全的范圍內按照,進行綜合計算授信額度。
(三)普惠金服:推動金融服務與公共服務相結合
金融服務是普惠金融開展的核心要素,金融服務的效度對普惠金融的實現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搭建“金融服務+公共服務”的普惠服務模式,對于普惠金融貸款發放對象,政府部門與公共組織進行配套的全方位公共服務指導,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通過將工商、藥監、國稅、社保、國土、環保、房管、質監、電力等公共職能部門的職能與服務與金融服務相結合,實現普惠金服的一體化運作,保證專款專用的同時,提高運作效率,增強服務質量,使普惠金融服務從單純的金融服務向普惠服務轉變。密切公共部門與金融機構,社會群眾之間的聯系,促進社會各組成要素間的協同運作,提高社會整體的運行效率,真正實現“借普惠之東風,促社會之發展”。
五、結論與討論
基于對G區普惠金融發展模式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條以政府引導,市場為主體的可持續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市域普惠的持續發展必須廓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必須找準市場力量與政府行為的最佳結合點,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地位,激發市場各主體活力;另一方面,則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強市場監管,防止市場失靈,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堅持商業化與公益性相結合的原則,普惠金融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在較為有限的經濟基礎與金融基礎下,充分發揮各方活力,協同高效運作。政府的引導作用與市場的主體作用充分互動,公共職能部門的輔助作用與金融機構服務充分結合,推動市域普惠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Z].2015-12-31.
[2] 河南大學數字普惠金融研究中心.蘭考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發展研究報告[R].201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