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理財領域在科技進步、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不斷升級與創新的背景下迅速興起,線上對于資金集聚,滿足多方面投融資需求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面臨巨大挑戰。線上理財與線下理財存在多方面差異,使金融消費者在互聯網理財領域中與金融機構處于不對等的地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流于形式,金融消費者很難作出理性的投資決策,增加投資風險。因此,對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的貫徹應從監管層規范金融市場行為、金融機構履行義務、消費者理性投資三方面層層遞進,共力打造健康高效安全的互聯網理財環境,促進資金融通,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理財;金融消費者;投資者適當性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相對于線下理財產品的投資,線上理財產品日益成為投資者投資的主要渠道,由于其開戶簡單,線上下單,操作簡易,越來越受金融消費者的追捧。線上理財與線下理財在程序、對金融消費者的了解以及產品與金融消費者的匹配程度都存在顯著差別,此種情形下,互聯網理財服務機構應如何在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了解客戶、匹配適當理財產品,而客戶該從互聯網的哪些渠道了解相關理財產品的具體信息以及理財產品所屬的金融機構等相關信息,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在互聯網理財領域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其進行規制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在線上理財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消費者對線上理財產品的了解存在問題
金融消費者對線上理財產品的了解來源于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產品的無形性、專業性與理財服務的線上虛擬性決定了金融消費者對金融機構的依賴性,這就使金融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不同于線下理財可以與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面對面交流,互聯網理財平臺中金融消費者只是被動的接受金融機構所披露的信息。由于其金融理財信息的專業性、復雜性等因素,使并不具備金融知識的金融消費者不能理解其信息真正內涵,也無法作出正確的風險認識,尤其在互聯網理財產品中,金融消費者是在投資過程中后知后覺理解金融機構所提供信息的內在聯系,通過慢慢揣摩才對所購買的理財產品的組成結構、風險情況等有進一步的了解。所以,線上理財是金融消費者自己發現的過程,這個過程金融消費者面臨著各種風險,而金融機構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利。
(二)不能充分了解客戶
金融消費者在線上理財產品的購買中,對金融消費者適當性管理是很重要的環節,它直接與投資者所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匹配度相關。理財平臺中的理財產品囊括了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五個等級的產品,所以,對投資者的風險測評尤為重要。但是,在理財通平臺的現實操作中,當你注冊賬戶時,需要填寫一個風險測評表,根據此風險測評表,確定投資者的風險等級,如果注冊賬戶時,風險等級為低風險,開戶后想要購買中低或中高風險的產品,相關產品的頁面會彈出來你的風險等級情況,之后投資者可以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重新進行測評,而在這個測評過程中,就有很大的操作性,投資者可以在風險測評中勾選與自己不相符的答案,以此提高自己的風險等級。在此種情況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中的了解客戶流于形式,也即不能真正向客戶推介風險度相匹配的產品,增大客戶的風險。
(三)金融消費者對線上產品投資的非理性
基于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落實的不到位,使金融消費者自身對互聯網金融知識了解不夠,對相關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存在誤認,由此會作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金融消費者對其理財產品了解片面,在注冊相關理財賬戶后,根據自己的偏好直接進行投資,在對相關理財產品的性質、產品構成、風險度等等情形知之甚少的情形下,僅憑個人喜好進行投資,其風險相伴而生。
三、加強對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管理
(一)監管機構應加強對線上理財平臺的監管
線上理財由于其成本低、高效快捷的特點,成為一種新的資金融通方式。但是由于其與金融科技密切結合,與傳統的線下理財服務相區別,因此,對于互聯網理財平臺,應該與傳統的金融監管相區別。對于互聯網理財理財平臺的監管,既要吸收傳統金融監管的經驗,又要抓住互聯網金融領域突出的、相區別的、有差異的風險,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對于互聯網理財平臺的監管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在不改變“一委一行兩會”的監管框架下,可以在其機構中內設互聯網金融消費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監管規則,規制互聯網理財平臺的進入以及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應用等等,以此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是發揮金融科技的作用,在互聯網金融時代,要善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等科技手段,更好的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全程的、動態的監管,以合理有效的手段進行信息披露,利用信息技術優勢,發揮人力物力的最大效用,最大限度的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發揮互聯網金融理財平臺促進資金流通,資金安全,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二)規范線上理財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的適用
金融機構發行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堅持“了解產品”和“了解客戶”的經營理念,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向投資者銷售與其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相適應的資產管理產品。根據其規定,投資者適當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機構了解產品,二是了解目標客戶,三是理財產品與客戶的風險匹配度。在互聯網理財平臺,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金融機構服務人員與金融消費者之間缺少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單純依據互聯網金融機構對金融消費者所作的網絡風險測評匹配相關理財產品,不具有科學性,對投資者而言,存在很大的資金損失風險。因此,對于互聯網理財平臺中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首先要規范金融機構服務者的行為,主要包括了解所銷售的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還有嚴格遵守銷售規則與制度,不能誘導金融消費者作出錯誤的判斷,主要是在開戶的風險測評過程中,應由金融消費者獨立完成其相關測評,金融機構服務者不能為了促使消費者進行開戶,而對其風險測評進行干預,此行為完全違反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定,允許不適當的投資者進入相關市場;其次對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測試方面,應該包括金融消費者的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職業狀況、資金流動性需求、風險承受能力等等內容,在互聯網風險測評中,只能通過這些了解消費者的相關信息,因此,風險測評中一定要包括多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對消費者進行分類,匹配投資信息。在對消費者測評前,一定要以顯明的字體告知消費者要真實填寫自己的實際信息,如因消費者所填寫信息的虛假性而造成投資損失,其后果自擔;最后,對于理財平臺的不同理財產品,要進行不同的測評,不能根據最初的測評作為其他理財產品的依據,還要防止投資者欲購買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理財產品而通過多次測評不斷修改自己數據而達到相應風險承受度的情形,對于這類風險承受能力低而想要追求高風險的金融消費者,通過修改數據而達到風險承受能力的,金融機構應該根據其多次提交的數據,給予足夠的提示或者限制其風險度測評時間段,而不是通過多次修改數據提高自己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
(三)線上理財產品交易過程中更高標準的告知義務
更高標準的告知義務是指金融機構在了解產品的基礎上,要求理財平臺的金融機構不僅要向金融消費者傳遞準確和充分的信息,而且傳達的方式必須能夠達到消費者所能充分理解的程度。不是將信息置于理財產品的頁面,而是要求金融機構將產品的信息進行整合以告知客戶。如在微信理財通平臺上,一款基金產品所披露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基本信息、單位凈值、風險度、日漲跌幅、歷史凈值業績排行、買入規則、取出規則、以及基金的配置、基金檔案等等信息不具有整合性,而且消費者也不清楚這些內容對所購買理財產品的影響或者其重要性。理財產品的構造日益復雜,即使消費者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也因為金融知識的欠缺而弱化其分析能力,使金融消費者難以掌握金融掌握某一款理財產品的特性。因此,應當對金融經營者規定更高程度的告知義務,以縮小當事人之間的信息差距,營造相對平等的信息環境,使消費者能夠基于充分的信息而形成理性決策。更高標準的告知義務要求金融機構在理財平臺中銷售理財產品時,將每一款理財產品的基本結構、風險度、歷史信息、買入取出規則、費率等問題以文件和視頻講解的形式置于每款理財產品所在的頁面,改變目前信息分散的現狀,在消費者打開某款理財產品的頁面,要充分指引金融消費者發現此款理財產品信息整合所在的文件和視頻,且要以充分的文字提示消費者讀取或觀看理財產品的文件或視頻,并告知其重要性與產品的關聯性,以此促進消費者在相對平等的信息的環境中作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三)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
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主要是對金融知識的學習,以更好地識別風險、理性投資,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在互聯網理財平臺中,金融消費者數量龐大,由于其在很多方面依賴于金融機構,在信息獲得方面存在劣勢,以及其專業知識的缺失,很容易非理性投資。因此,投資者需要強化風險意識,理性投資,要有基礎的投資知識為支撐,積極參與金融機構的投資者教育,要對線上理財產品多方面了解,切勿跟風盲目投資,非理性的投資。會被市場所淘汰還有,在金融機構對其進行適當性測評時,要秉承誠實守信原則,積極配合適當性制度的貫徹執行,如實提供自身信息,以便金融服務機構準確判斷其所屬客戶類型、提供匹配意見。如重要信息發生變更,投資者應盡快告知經營機構,確保信息定期更新,這也是金融消費者投資行為相對成熟的表現。
四、結語
在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為投融資創造了高效便利的條件,但也出現了金融消費者的投資行為處于被動的、不對稱的、非理性的狀態。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產品的過程中需要嚴格規范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適用,需要監管層、金融機構、金融消費者同向發力,監管層方面,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更好的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全程的、動態的監管,以合理有效的手段進行信息披露以及監督金融機構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的落實;金融機構嚴格執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更高標準的告知義務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金融消費者應強化風險意識,理性投資,誠實配合適當性原則的執行等等以降低投資風險,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一個健康、高效、安全的互聯網理財環境,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層、合法合規的經營者以及理性的消費者,三者同向發力,不僅是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強有力保障,也是促進社會實體經濟高效穩健運行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駿飛.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路徑探究[J].人民論壇,2019(25):58-59.
[2] 楊新蘭.投資者適當性行為監管經驗[J].中國金融,2019(15):86-87.
[3] 李游.“買者自負”的適用邏輯與金融消費關系的“不平等”[J].北京社會科學,2019(07):38-49.
[4] 楊軍,劉嘉瑤.證券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比較與啟示——兼評我國《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10):59-64.
[5] 楊東,武雨佳.智能投顧中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研究[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27(02):3-18.
[6] 徐陽,尹苑生,張艷峰.法律視角下投資者適當性研究——國外經驗及借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02):68-72.
作者簡介:劉云芳,1993年12月出生,女,漢族,現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