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相婷
摘 ?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階段,語文學科呈現出豐富性、深度性的特點,各種類型的文本讓學生目不暇接。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對所學知識進行良好的掌握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重要探索方向。目前,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普遍投入時間較少,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語文知識記憶不成體系。另外在學習范圍上,學生的視野過于狹窄,缺乏廣泛的課外知識和全面的思維能力作為學習的支撐。對此,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習習慣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育的標準越來越全面與嚴格。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證高效的學習。為了適應新的教育模式,必須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保證語文學習的長效性。在實際的學習中,由于其他科目會占用較多的時間,學生經常只在課內進行學習,而在課外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時間的匱乏,直接造成學生的語文知識得不到豐富,語文素養得不到提升。下面,筆者就結合學生的現狀,談一談應當如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提前預習,加快課堂進度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著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詩詞,這些作品普遍具有較高的難度。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將希望全部寄托在課堂教學中。這樣就造成課堂教學必須要占用大量的時間來講解基礎知識,而其他能夠開闊學生視野的知識難以有效展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提前對基礎知識進行了解,加快課堂教學進度。
例如,在學習《蜀道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前對文中的基礎知識進行復習,以加快課堂教學進度。學生可以在課前利用時間了解李白身世的多種說法、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寫成《蜀道難》得到當時的宰相賀知章的高度贊揚等相關的寫作背景。之后再借助古漢語詞典對文中的“噫吁嚱”、“猿猱”、“捫參歷井”、“巉巖”等疑難詞語進行學習。然后嘗試對段落進行翻譯。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主要可以對自己在預習中存在的疑惑與難點進行請教,教師做出針對性的講解,這樣既能保證學生對基礎知識有牢固的掌握,又能節約一定的時間投入到其他內容的教學中,加快課堂教學的進度。
二、小組學習,增進相互了解
高中階段,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都有各自的特點,對于語文學科有著不同的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相互之間不能及時交流,難以做到相互學習。學生的思路和方法會比較單一。因此,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機制,能夠讓學生在合作中增進了解,學習彼此優秀的思考方法和學習習慣,提升語文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囚綠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相互借鑒學習方法。比如,有的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會先大體瀏覽了解大意,然后再細致閱讀,獲得很高的閱讀效率。其他學生可以學習這種閱讀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有的學生在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時,只會結合文中“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等語句,認為作者是單純地表達對常春藤茂盛翠綠的喜愛。而有的學生可以結合當時的局勢和作者的經歷,探究出常春藤代表著作者對未來堅定的信念和堅毅不屈、追求革命的精神。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之間能夠取長補短,提升彼此的思維能力。
三、課外閱讀,拓展豐富知識
高中語文涵蓋了歷史、文學、地理、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學生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會缺乏足夠的知識素養來支持自己的理解。因此,只有進行廣泛的閱讀,才能形成開闊的視野,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空閑時間進行有效利用,結合自身情況制定閱讀計劃。
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學習之后,學生對于秦國和晉國為什么要攻打鄭國,以及燭之武對秦穆公說晉國的不好行為能夠打消秦穆公幫助晉國而感到疑惑。學生在閱讀《左傳》、《史記》等史書后能夠知道,晉文公曾經流亡十九年,經過鄭國時遭到了鄭國國君的鄙視,因而登上王位后要洗刷恥辱。而秦穆公曾經在秦惠公時多次幫助晉國,晉國反而對秦國以仇人相待,秦穆公因此會打消幫助晉國的念頭。而晉文公曾接受過秦穆公的多次幫助,所以才有“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這樣的說法。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學生能夠有厚重的知識基礎來達到對課堂內容的深刻理解,從而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知識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探索學習方法,形成屬于自我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提前對基礎知識進行了解,加快課堂教學進度;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機制,讓學生在合作中增進了解,學習彼此優秀的思考方法和學習習慣,提升語文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空閑時間進行有效利用,通過廣泛閱讀來收獲豐富的課外知識。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組織策略探討,劉永,甘肅教育,2019-10-01.
[2]淺析高中語文高效教育教學課堂模式的構建,蘇萬斌,漢字文化,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