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源的不可再生和稀缺性是制約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的能源貿易往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對推動各國的能源貿易甚至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基于“一帶一路”大背景,分析了我國對“一帶一路”能源貿易的政策支持與沿線國家和地區能源合作狀況,介紹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戰略對接,最后提供了一些可行性能源合作對策。本文的探析以期深化能源領域合作,實現各國和地區能源市場的深度融合,以促進區域能源市場的資源配置,實現互利共贏。
關鍵詞:一帶一路;能源;貿易
一、我國對“一帶一路”能源貿易的政策支持
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要緊抓“一帶一路”機遇,不斷推進能源合作項目建設,實現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積極推進電力裝備、技術、標準和工程服務的國際合作,鼓勵電力企業參與境外電力項目建設經營;根據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積極穩妥推進煤炭國際產能合作,結合境外煤炭資源開發需要,開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煤炭上下游投資,實現合作共贏;根據石油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提升國際石油合作的效益,優化資產結構,提升國內企業“走出去”水平,優化和推進俄羅斯—中亞、中東、非洲、美洲、亞太等區域油氣合作;根據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要加強與天然氣生產國的合作,形成多元化供應體系,完善跨境天然氣管道安全保障機制;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要適時啟動一批標志性合作項目,帶動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咨詢、設計、承包、裝備、運營等企業共同走出去。
二、我國與“一帶一路”地區的能源項目
中亞地區擁有全球最多的尚未建成投產的或半投產狀態的大型油氣田項目。
中亞位于歐亞大陸腹地,作為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核心區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樞紐。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油氣、煤炭資源,還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但開發利用率極低,中亞地區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不足1%。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A線B線C線已建成并成為中國西北方向的重要能源戰略通道;2014年9月中國—中亞天然氣D線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完工。由中國公司承建的吉爾吉斯斯坦“達特卡—克明”500千伏南北輸變電工程已經順利竣工;比什凱克熱電站廠改造項目正在實施,將解決比什凱克周邊地區電力的供應短缺問題;烏茲別克斯坦安格連電廠工程是中國在烏茲別克斯坦的第一個火電廠施工項目。
中東地區位于“五海三洲兩洋”之地,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西方和東方的要道,是歐洲經北非到西亞的樞紐和咽喉,是“一帶一路”的交匯地帶。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中沙延布煉廠,能達到40萬桶原油/日(合2000萬噸/年),是中國在沙特最大的投資項目。多個大型油田項目正在建設或已經投運。中國和阿拉伯技術轉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雙方已就建立清潔能源培訓中心等能源項目達成了共識。
南亞有五國與中國在陸上接壤,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在海上絲綢之路上與中國相連。東南亞作為“一帶一路”的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是中國西南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能源貿易有利于提升中國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南亞和東南亞各國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為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能源貿易往來打下堅實基礎。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在緬甸實施的先導項目,中緬原油管道工程的正式投運使中國開辟印度洋能源通道、實現油氣進口多元化,對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巴基斯坦投資的默蒂亞里—拉合爾輸變電項目;在越南開展的BOT項目;在印尼的阿薩漢一級水電站;同時,通過跨境電網實現了從云南向越南、老撾供電,以及緬甸部分水電并入云南電網運營,初步實現了區域電力聯合調配。中國企業在泰國電力行業發展很快,目前已經在進行包括光伏發電、沼氣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合作。
三、對接“一帶一路”能源戰略
就整體來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發展戰略的對接,確立了頂層設計藍圖。在亞洲,“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中巴經濟走廊與巴基斯坦進行全方位戰略對接;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深度對接合作;與印尼實現“全球海上支點”戰略對接;與柬埔寨實現“2015~2025工業發展計劃”有效對接;與越南的“兩廊一圈”發展戰略,從戰略規劃、合作機制、金融、產業等方面實現對接;處在亞歐大陸橋上的土耳其積極推動絲綢之路沿線的“中間走廊計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接;與沙特的“2030年愿景”;與伊朗的四大走廊及跨境走廊;與韓國的“歐亞合作倡議”等。在歐洲,“一帶一路”戰略下與歐盟“容克投資計劃”實現對接;與英國的“北部振興”計劃、與德國“工業4.0”協調對接;與捷克、波蘭、烏茲別克斯坦、文萊等國發展戰略對接;同時與中東歐國家開啟亞得里亞海、波羅的海、黑海沿岸“三港合作”,加快推進中歐陸海聯運快線建設。在大洋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澳大利亞的“北部大開發”倡議和國家基礎設施發展計劃有許多共同點。在非洲,“一帶一路”建設與埃及的“振興計劃”戰略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同非盟《2063年議程》高度契合。此外,聯合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國均設立“一帶一路”專門機構,用于協調和管理“一帶一路”相關事宜。“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多國的響應,總的來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國政策溝通效果突出。
根據重點戰略對接情況,中巴雙方于2013年2月發表聯合聲明打造中巴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貫通后,能把南亞、中亞、北非、海灣國家等通過經濟、能源領域的合作緊密聯合在一起,形成經濟共振,同時強化巴基斯坦作為橋梁和紐帶連接歐亞及非洲大陸的戰略地位。2014年8月,中蒙簽署《中蒙關于建立和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宣言中能源領域合作內容為:雙方將在中蒙礦能和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以及雙邊其他機制框架內,加快推動中蒙煤炭、石油、電力、化工等基礎設施和礦能資源大項目產業投資合作。2015年5月,中俄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雙方努力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相對接,確保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維護地區和平與發展。2015年9月,中歐在第五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上簽署《關于建立中歐互聯互通平臺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一帶一路”倡議和容克投資計劃對接方面的積極進展。2016年9月,中哈簽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規劃》,明確了中哈雙方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中,要穩步推動產能和投資合作、深化能源資源合作等內容。
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能源貿易的對策
推動涵蓋市場、價格、運輸安全的亞洲能源合作機制。亞洲市場的潛力越發被各國看好,在全球能源貿易市場有著重要的地位,貿易規模有擴大的趨勢。因此,要積極推動建立亞洲油氣交易共同市場和價格形成機制。
推進國內能源體制市場化改革,提升關鍵技術裝備能力。我國可通過設定特定境外進口天然氣供應路線的先行試點,逐步擴展國內氣源,逐步擴大煉化企業成品油市場化定價比例,最后建立“一帶一路”沿線的能源供需雙方議價合作機制。
提升海外能源資產配置和風險評估機制和防范能力。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和“絲路基金”等融資機制,合理開發海外能源項目。同時,針對地區地緣政治、非傳統安全威脅,要制定相應的量化評估標準。為防止海外油氣資產大幅度縮水,也要周期性綜合評估油氣價格。
實現各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與貨幣流通便利化和能源合作各領域協調合作發展。能源貿易要考慮金融貨幣服務、政府間合作和能源流通順暢等問題,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和地區簽訂合作協議,能促進文化交流,實現共贏,推動各國能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盼,張增強,陳偉偉,周專.基于適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電網發展規劃體系構建研究[J].企業管理,2017(S2):174-175.
[2] 馬文琤,智宇琛,俞淼.俄羅斯、伊朗對中亞地區“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及對策[J].當代世界,2017(08):50-53.
[3] 王永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現狀、風險與對策[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16(11):3-4+8.
[4] 謝瑾,肖曄,張麗雪,楊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供給潛力與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06):11-21.
[5] 徐建山,朱穎超.全球格局變化下的“一帶一路”油氣合作戰略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6(12):75-80.
作者簡介:蔣夢倩(1995-) 女,漢族,江西贛州人,上海大學經濟學院,2018級研究生,國際商務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