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翔
摘 要: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 A 類電影節里最年輕的成員,理應享受著舉辦電影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但是其發展并不令人滿意——國際影響力不足、爛片頻出。本文將通過戛納國際電影節與上海國際電影節展開對比,提出上影節存在的問題,并從選片格局、市場自由化和扶持新人這三個角度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上海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產業
一、上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比較分析
(一)主題設置:貼合時政 VS 多元并蓄
上影節目前處于青年階段,政府直接擔任主辦方和承辦方的角色。近年來,上影節把自身的定位轉向亞洲和“一帶一路”領域,政府對評委會選出的影片具有一票否決權,存在著將電影藝術傳播賦予外宣思維的情況,近年來的大賽主題往往也都與當年的政策議事相掛鉤。
對戛納而言,由于采用了選片人制度,選片人對于電影藝術的不同理解創造了戛納電影節獨特的文化定位,主導著資金走向。因此戛納在其包容多元的大背景格局下,有一定的法國文化主導性的評委喜好成為了每一屆比賽主題定位的依據。
(二)評委構成:亞洲過半 VS? 市場導向
由于“立足亞洲,關注華語”的定位,上影節評委更偏好亞洲作品,鼓勵亞洲的作品走向世界。在評委設置上,上影節每年亞洲評委數量最多,亞洲的評委里中國評委數量最多,難免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場亞洲電影圈的自娛自樂,況且評委也并不擁有選片的最終決定權,這就導致了上影節好片越來越少的惡性循環。
反觀戛納,評委在文化定位的基礎上也更加注重商業定位。依據不同地區的市場潛力設置明星評委可以帶來所屬國家觀眾的關注,滿足更多商業利益的需求,例如,當中國很多影片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入選展映和主競賽單元時,此時邀請一個頂流明星,如范冰冰,擔任戛納評委,能夠吸引中國資本市場的關注。
(三)人才培育:政策助推 VS? 市場助推
上影節通過一套扶持新人的選拔政策和財政補貼來培育和發掘人才。其中,亞洲新人獎扮演著“新人搖籃”的角色,新增加了短視頻單元,也設置了很多創投營:上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單元平均每年收到454個項目申報,其中36個項目入圍了青年創投項目和最佳創意項目。
70年的發展使得戛納有一批長期合作,具有豐富電影營銷經驗的大公司。成熟布局的參賽影片都會搭配屬于自己的宣發公司、發行公司、銷售公司等,這些公司往往會通過老板親自背書的方式為新人導演和新人電影推波助瀾,專業的電影發行公司也會主動爭奪導演及其優秀的作品。通過市場機制大浪淘沙,名利雙收的成功新人,也能夠反哺戛納電影節和銷售公司,增強戛納電影節的影響力。
二、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意識形態管控較嚴,政治文化導向干預較多。
上影節注重主流價值觀的輸出,政府管理權責過大讓電影節原本的藝術與文化定位與世界電影的潮流發生偏離,導致很多入圍的影片名不副實,評審的專業性也遭到質疑。并且,由于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管控體系,即使影片參與交易和展映之后也難真正在中國市場上映,這就導致很多國外的優秀影片對上影節望而卻步。
雖然初期由政府主導電影節有其優越性,況且很多國家的電影節本身也都有自己主流價值觀和國家形象價值的輸出,但從長期來看,政府的管理和主旋律削弱了大賽參賽影片的藝術多樣性,降低了大賽的國際參與度和市場規模。
(二)忽視文化折扣,注重傳統文化,電影節影響力較弱
文化折扣是指因為文化背景差異,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不被其他地區受眾認同或者理解而導致其價值的減低,外國觀眾對于進口影片中傳遞的價值或者觀念無法理解甚至難以接受,認同感折損。
對國際觀眾而言,中國上世紀的老電影屬于弱勢文化,在國際推廣上或將面臨挑戰,最終導致影片放映仍然停留在中國市場;用政治宣傳的方式來傳播藝術似乎也有一些困難,策劃人沒有用心思考如何與將影片與國外市場進行巧妙融合。
(三)電影節產業集聚能力較差、政府的服務職能未充分發揮
從電影制作的角度來看,國內電影企業馬太效應顯著,在對大中小型企業進行補貼的問題上,政府的服務職能未得到充分發揮,相關補貼優惠舉措的配置程度都在起步階段。政府的補貼的模式更傾向于宏觀的方針,缺少落實到每一個企業具體的問題。
從各組織的參與度來看,上影節的很多職能都缺乏企業落實:字幕翻譯、海報制作、影片宣發等各個方面都缺乏專業人才和企業來運轉,政府很難憑借一己之力覆蓋電影節這么多的職能,導致上影節相比其他的電影節不太成熟,來賓的體驗感受相對較差。
三、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發展對策
(一)堅持面向亞洲的定位,樹立電影節多元文化格局
“一帶一路”是歷史性的決策,對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文化影響,積極效果顯著。從世界范圍來看,國際電影節的定位中缺少一個以亞洲為導向的國際電影節,因此立足亞洲是上影節的定位優勢。
堅持“面向亞洲”的目標和定位是正確的,但是在方法上要更加循序漸進。電影人要以更包容、開放的心態廣泛接受各國的片源,讓“一帶一路”不只有基建硬實力的建設,更增添許多文化軟實力的著陸。上影節要逐步提升文化自信的眼界和格局,吸引亞洲國家的好作品,讓上影節成為一場能真正和歐美電影節相媲美的文化交流盛宴。
(二)平衡好政府職權的“度”,給予電影節市場一定的自由權
由于目前上海電影節處于青年階段,需要更多的政府力量進行引導和大方向的管控。政府應該在補助中小型企業和培養新人上展開更多的補貼,逐步把影
片的淘汰權交還給市場,讓市場自動地識別與淘汰影片的優劣。未來幾十年的時間里,政府應該逐步放松對電影節的管理,讓小微企業融入行業組織填補當下細分市場和職能空白,形成上海電影產業集聚,充分發揮中小型企業的職能。
(三)加冕為王,后浪新生,推動電影節代際傳承與反哺
衡量一個電影節是否成功的標準是看這樣這樣一場頒獎儀式能否讓參賽者成為領域內的王者,他們經過“加冕”儀式后是否有所不同。從目前來看,金爵獎在助力行業地位的效果和儀式感上仍有待加強。
上影節要讓參評方成為電影節加冕儀式的受益者而不僅僅是文化的宣傳者;應該鼓勵年輕人拍攝一些具有創新精神、能體現亞洲和一帶一路電影調性的中小成本影片,真正實現在市場淘汰中選人才,讓人才能反過來影響電影節,達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王贇姝,電影節展的文化策略與反思,產業論壇版塊,中國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