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仁者無敵
[釋義]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會贏得民眾的擁戴,是無人可敵的。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大意] 方圓不到百里的小國也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如果這個國家的國王施行仁政的話。一個實行仁政的國家,盡管小,卻能擊敗實行惡政的大國,因為大國已經失去了民心,所以說,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
[家風故事] “仁者無敵”這個成語源自戰國思想家孟子之口,是他用來戲說魏國國君梁惠王做一個仁君的話。但以梁惠王的表現來看,他恐怕連仁君的十分之一都沒有做到。而在孟子心中,早就有了一個“仁者無敵”的人選,那就是孔子。
孔子先祖本是殷商王族,為殷商最后一位帝王紂的兄弟。在殷商被西周所滅之后,其先祖所在的殷商王族被安置在了今河南商丘一帶,形成名為宋國的諸侯。在西周的統治秩序下,宋國并非帶著亡國之恨的屈辱存在,而是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孔家也很興盛,出了不少賢能人物,逐漸形成了一種謙恭低調、仁善行事的家風。
待到春秋時代到來,宋國局勢開始混亂起來,內憂外患不斷。后來在一次政變中,孔家慘遭飛來橫禍,許多族人被害,后裔僥幸出逃到了魯國,開始了寄居異國他鄉的歲月。
盡管生活在艱難之中,母親還是給了孔子很好的教育,讓他學到了許多知識,培養出了他高尚的人格與道德。無奈當時的魯國,被昏君權臣搞得烏煙瘴氣,讓身負種種安邦定國之良策的孔子逐漸將精力轉移到了學術上,并開始設立私學,招收門人。此時,以人為本的思想開始萌芽,其中之一便是“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仁”。其基本精神就是在人與人的相處中,要有仁善之心,家庭如此、鄰居如此、君臣如此,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如此。由此孔子提出一個理想的人類歷史終極目標——大同,也就是沒有爭斗、人人仁善的和諧世界。
可嘆當時天下戰亂,各國國君都是虎狼之徒,忙著互相吞并。
這只是一時的阻礙,“仁”的力量,隨著歷史的演進在逐漸放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服這種學說,后來更是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主流政治理論。
而最信服這種學說的家族,還是孔家。 在孔子死后,這個家族始終沒有忘記傳承家學,傳承“仁”之精神。在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朝暴政的戰爭中,便有孔門子孫孔鮒毅然領著弟子下山,前去參加,希望能在推翻殘暴秦朝之后,建立起一個施行“仁政”的王朝來。不幸的是起義最終失敗,但孔鮒卻并未逃走,而是隨起義軍戰死,“殺身成仁”。
從西漢開始,孔家開始興盛起來。之所以興盛,除了封建王朝出于統治目的大力提倡孔子學說之外,更在于孔家子孫對于家學與家風的傳承,出了許多德行高潔、才識出眾的人物。歷經數千年變遷,興亡更替,孔家卻始終不衰,被稱為“天下第一家”。摘自《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