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琴
摘 要:堤防工程是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保護城市免受洪水侵襲做出巨大貢獻。基于此,本文著眼于生態堤防工程,對將生態設計理念引入堤防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生態堤防的設計原則進行簡要分析,并論述了生態堤防工程的施工要點,希望能為相關工作人員帶來參考。
關鍵詞:堤防工程;生態理念;生態堤防
前 言
堤防工程的建設可以有效提高河流治理質量,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但是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周邊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堤防工程是人類改造自然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建設施,具有重要的防洪減排效能,是保證人類生存環境穩定的重要設施,在此基礎上實現堤防工程的生態化建設是現階段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就需要強化生態設計意識,將生態設計理念完美地融入堤防工程設計和建設中。
1堤防工程中生態設計的意義
在大部分堤防工程的建設過程中,都對周邊的土地、水源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還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植被,導致工程的生態功能難以發揮。為保障傳統防洪排澇的功能指標、兼顧工程運行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生態堤防應運而生。關注水域的生態系統,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觀,防洪排澇功能和生態營造功能必須有機的進行融合,確保必要功能實現時,應多考慮在生態構建、景觀綠化上進行營造,能夠為人們提供一處自然、風景優美的公共場所,為城市生態景觀的打造增添一筆。
2生態堤防工程設計原則
2.1多樣性原則
生態堤防工程的基本功能為水環境治理,其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為居民生活、生產活動提供便利。生態堤防工程的實用功能與生態保護功能兼具,在設計過程中,首先應堅持多樣性原則,全面開展前期調研、勘察活動,了解當地地質水文條件、生態資源分布情況,結合獲取的真實信息,在維護河流多樣性的基礎上進行工程方案設計,避免工程建設過度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
2.2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要求在生態堤壩工程設計中統籌兼顧,將綜合效益最大化作為核心設計目標。給出的生態堤壩工程設計方案,既要能滿足工程相關者短期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獲取需求,又要兼顧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等長期利益。運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確保生態堤防工程能夠融入到周邊生態環境之中,穩定發揮水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等功能。
2.3自然性原則
自然性原則即在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開展工程設計。生態堤防工程雖然充分強調生態性,但其作為一項人工工程,仍然會給自然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其必須處于自然環境的承載范圍之內。例如,結合當地自然特點,優化設計堤防結構、體量,盡量保留河流原本的自然景觀。對于河道自然邊界、彎曲河段等人為改動難度高、破壞程度大的位置,應設計相應的補償方案。
2.4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是生態堤防工程區別于常規堤防的最突出特點,因此在工程設計中,也應重點強調生態性原則。例如,在確定生態堤防間距時,應與河流特點相適應,為河水流動提供足夠的空間,同時避免對河流中水生生物的生長、棲息造成負面影響。生態堤防工程建設還應避免過多改變河道兩岸原有的生態景觀,最大限度的保護河岸植被,并結合具體施工情況,設計工程后期的生態修復方案,提高生態堤防工程建設的生態效益。
3生態堤防工程施工方法
3.1合理選擇堤型和堤線
在堤防工程建設環節,必須對其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進行充分考量。設計和施工人員都應該明確該地區的河流形態特點以及地形地勢特征,以便于合理選擇的堤型、設置堤線。此時,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基于實地調查,明晰地方生物鏈和生態環境特征,進而確保堤線設置的定位精準性和選型合理性。
在實際作業環節,相關工作人員應該以水資源分布情況為依據開展堤線設置工作。比如,以河流原貌和流經曲線特征為依托設計堤線位置,以保護水資源和維持神態系統平衡為目標布設堤線。而在堤型選擇環節,相關工作人員同樣應該徹底落實生態設計理念。選擇堤型時,要先考慮其是否具有穩固性,所以需要對其防汛能力進行合理預估;同時還應該考慮堤型選用的環保性,應盡量避免在堤防工程建設環節占用過多土地資源,或造成水資源污染和植被破壞[1]。所以,實際作業環節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基于堤型選擇的實際需要,開展針對性作業。比如,強化滲透性保護,為保證堤型穩固可用奠定良好基礎;深化生態環境保護,保證堤防工程與周邊環境相適應、相協調,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此外,在這一環節還需要合理控制堤防間距。為確保堤防工程可以切實發揮防汛泄洪、保護生態系統的作用,施工人員應該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地方工程建設目標,合理控制臨近堤防之間的距離。
3.2合理應用生物性措施
為保證堤防工程的生態化設計有效,在作業時應積極引進生態性的作業方法。比如,推進生態性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為增強堤防工程與周邊生態環境的融合度和協調性奠定良好基礎。在這一環節,相關工作人員應該重視堤防工程建設所帶來的水土流失問題。在這一環節施工人員那就可以借助于生物性措施與工程措施的配合來達成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比如,以設置排水溝的方式有效開展開挖區域支撐,再以噴播種草等生物技術,實現綠地種植,為擴大植被覆蓋率奠定良好基礎。
而在取土場和渣場防護環節,相關工作人員也可以采用“生物+工程”的方式作業。比如,以整地和栽植植被的方式,提升取土場的地面平整度和植被覆蓋率,以便于通過植物增強土層穩固性,使其具備抵御雨水沖刷的能力;以搭建土墻、鋪設排水溝和種植灌木、沙棘、三葉草的方式實現渣場防護;以種植花草和增強排水與導流的方式做好整體防治工作等。
3.3開展周邊景觀設計
在生態堤防工程建設環節,應該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降低人工干擾力度,以保證周邊景觀能最大限度地展現原生態。比如,盡量避免水流經過建筑物,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降低環境干擾力等。在這一環節,施工人員應該與周邊居民進行有效溝通,盡量避免因施工而干擾其正常生活[2]。同時,在拓展植被覆蓋率、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修復能力的過程中,還應該借助于合理規劃讓工程景觀與周邊環境保持一致。比如,栽植同類型植被、合理布置自然景觀,為推進生態堤防工程與自然環境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礎。
結 論
總而言之,將生態設計理念融入堤防工程設計和施工環節,是保障堤防工程可持續發展性的關鍵。在生態堤防設計環節,需要遵循多樣性、整體性、自然性和生態效益性原則作業。而在施工環節,則需要實現對堤線與堤型的合理選擇,并做好生物防護措施和周邊景觀建設工作,以提升堤防工程與周邊生態系統的協調性。
參考文獻
[1] 孫廣有.生態堤防設計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科學技術創新,2019(20):116-117.
[2] 鐘鳴輝.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設計理念和思路探討[J].廣東水利水電,2018(06):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