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之偉
摘 要:1948年鞍山解放后,為了接管和恢復鞍鋼生產,黨調派大批干部到鞍鋼,這些干部一方面努力調適自己適應新的工作,另一方面也積極學習各種工業知識,希望能夠盡快勝任鞍鋼的管理工作。這些干部由于自身知識基礎薄弱,對于新工作他們仍有不少困難。不過他們的奮起學習使得自身很快成長,不久便能進行相關的管理工作。
關鍵詞:鞍鋼;解放初期;干部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由于鞍鋼的地位重要,因此如何恢復鞍鋼生產則成為東北局的重要工作。而除去需要解決恢復生產的器材問題,鞍鋼的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沒有黨的干部就無法保證鞍鋼的恢復生產,沒有技術人員則無法使設備運轉,鞍鋼的恢復生產也無從談起。
一、東北局調派干部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3月,時任遼南一地委書記的楊春茂向中共中央南滿分局書記陳云打報告,請求上級派人接管鞍鋼。陳云批復后,時任中共中央南滿分局遼東辦事處經建處副處長的柴樹藩被派往鞍鋼。4月4日,鞍山鋼鐵廠成立,調郝希英出任廠長。郝希英是沈陽兵工廠的技工,在九一八事變后被派往中央蘇區的兵工廠工作,有工業工作的經驗。
在接管鞍鋼這樣的大工業后,中共中央及東北局都希望能夠迅速恢復生產。由于鞍鋼面臨著“缺機器、資本、專家,原有干部缺指示”的情況,因此東北局向中央建議“準備調一批文化較高的干部進入工業。不如此,不能解決問題。”[1]隨著中共在東北大獲全勝,鞍鋼的職員和工人陸續開始回到鞍山。12月26日,東北局委派的時任東北工業部計劃處處長的李大璋以及技術干部郝希英、王勛等正式組建了鞍山鋼鐵公司。[2]從此,東北局開始向鞍鋼大批調派干部。
實際上,東北局及南滿分局在東北戰事還沒有完全停下來的情況下,就從南滿分局及鞍山市調來一些干部進入鞍鋼,大批干部則是在1949年東北將鞍鋼作為建設重點后接連從各機關和東北各省市地縣調來的大批地市縣級以及部隊中的團級干部。[3]整個鞍鋼的人事干部安排調配全部由東北局組織部負責。
二、干部的調適:以馬賓為例
東北土改工作中頗有名氣馬賓正是此時被調到鞍鋼任職。馬賓早年在新四軍工作,是皖南事變的幸存者之一,抗戰勝利后被派往東北參加解放東北的戰爭,主要在新解放區做土改工作,其發動群眾運動搞土改的方式也曾一度被高度肯定。隨著1949年中央決定恢復鞍鋼生產,中央及東北局調派大批干部進入鞍鋼,充實鞍鋼的領導力量。此時在遼寧省委擔任秘書長的馬賓也奉命于當年9月到鞍鋼就任第一副經理。之所以選中馬賓擔任這個職務,一方面與當時鞍鋼干部的級別對應任命方式有關。[4]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馬賓在工業方面掌握一些知識,以及他善于做群眾運動工作的經歷。
馬賓早在抗戰剛剛勝利被調往東北時,就在沈陽搜羅了幾箱子有關工業的書籍,努力學習工業知識,按馬賓自己的話來說是“對搞工業建設有莫大的興趣、志愿和決心”。[5]之后在任遼寧省委秘書長的同時,還在省委機關所在的瓦房店兼職擔任滾球軸承廠廠長,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馬賓確實積累了一些經驗,然而當他真正走進鞍鋼這樣的大工廠時才發現,他仍然十分缺乏搞工業的基礎知識和起碼的工作經驗。馬賓與郝希英、李大璋、王勛等人畢竟只是在根據地搞過小軍工廠,對如何管理大工廠更是知之甚少。[6]
毛澤東意識到中共對于經濟建設不大熟悉,要求各級干部努力去學如何進行經濟建設,要向懂得經濟的人恭恭敬敬、老老實實的學。[7]東北局于是明確要求黨的各級干部必須盡快從戰爭轉向工業建設,要由外行變為內行。為此,鞍鋼組織相關部門的領導干部每天早上七點到九點學習業務知識,老師則是由邵象華等技術專家及新畢業分來的大學生充當。可是,這些只有課本知識的大學生也沒有實際工作經驗,自己對許多課程也是一知半解,甚至“自己也沒有學過,只能現學現賣。”[8]有時也會請日本技術人員講課。[9]很多干部因為能夠到鞍鋼這樣現代化的大企業工作而興奮不已,為了把自己由外行變為內行,很注意傾聽技術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向技術專家學習。如時任鞍鋼副經理的馬賓不得不向小學生一樣,向當時留用的技術人員學習,早上五點起床,晚上還進夜校。經常把技術人員召集到家里來研究鞍鋼的技術問題,同時請有豐富經驗的老工人及現場技術人員幫助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經過努力雖說掌握了一些冶煉鋼鐵的知識,但離真正的懂得冶金煉鋼還相距甚遠,對于管理鞍鋼這樣的大企業仍是有“拿鴨子上架”的感覺。[10]除去向舊技術人員及在鞍鋼的蘇聯專家學習外,后來馬賓又找到與其相熟的時任東北局組織部長的張秀山,要求派其留蘇學習。
三、干部們的困境
盡管干部們被提拔起來擔任廠長等職務后如饑似渴的加緊學習,但仍是“掌握不了生產經營的全局”,“在技術上還是漆黑一團。”[11]在鞍鋼中“只有政治廠長而無技術廠長”,這些決策者“還是沒有學會做‘老板”。[12]
中共中央已經意識到自己在工業上的外行,因此在要求干部們刻苦用功之時,也力求對原有制度盡量維持原狀不動,采取靈活的策略,沒有在政治意識形態的主導下,立即廢除舊制度?!爱斘覀冞€沒有能夠定出一套更合理有效的制度來代替舊制度中某些不合理或過了時的東西時,寧肯不輕舉妄動,以免影響生產組織,發生無政府狀態?!盵13]這種做法使鞍鋼在接管之后及恢復生產的早期保持了基本的穩定。
實際上,在鞍鋼接管與早期恢復生產時期,對于出身農村的很多共產黨干部而言很了解現代化大企業、管理工業和掌握技術,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很難通過短暫的刻苦和用功來克服。東北局所派來的干部也遠遠不能滿足整個鞍鋼的需要,這就使得鞍鋼公司及廠礦的領導大多由派遣來的干部擔任,而工段與班組等這樣的基層干部則大多由工人中培養。至少鞍鋼的史實表明,接管時期并不像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當1949年一些大城市易手時,中共擁有足夠的受過經濟管理訓練的干部去接管支配現代部門的2700個大企業?!盵14]
然而,不管怎么說,黨派到鞍鋼的干部們都堅持學習,努力調適自身,盡快的掌握相關知識,同時領導和發動工人群眾進行獻交器材運動和發揮他們在生產中的骨干作用,這既是依靠工人階級的體現,又彌補了自身的不足。正如當時鞍鋼副經理王勛所說,雖然黨的干部面對龐大和復雜的鞍鋼都缺乏管理經驗,但是在黨的領導下,仍舊迅速的恢復了鞍鋼的生產,主要就是依靠兩件“法寶”,意識群眾路線,依靠老工人,依靠廣大職工;二是執行政策,發動留下來的技術人員,優待他們,為我們出點子。[15]這些調派到鞍鋼的干部們實事求是,不是不懂裝懂,瞎指揮,二是不懂就學,虛心向內行請教,在之后的幾年內,這些干部就學會了施工、生產,能夠獨立工作,鞍鋼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時期。
參考文獻
[1] 《楊尚昆日記》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7頁。
[2] 李大璋:《我在鞍鋼的片斷回憶》,鞍鋼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鞍鋼60年回憶錄》,第53頁。
[3] 仲恩榮:《歷程:我的回憶》,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2年,第46頁。
[4] 省級干部安排為公司領導,地級干部一般被任命為廠礦長,縣團級干部則被任命為車間主任。見李大璋:《我在鞍鋼的片斷回憶》,鞍鋼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鞍鋼60年回憶錄》,第55頁。
[5] 馬賓:《努力學習技術變外行為內行》,《當代鞍鋼史料選輯》1984年第1期。
[6] 王勛:《恢復鞍鋼生產的兩件“法寶”》,鞍鋼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鞍鋼60年回憶錄》,第64頁。
[7]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頁。
[8] 姚衛薰:《在開拓鞍鋼金屬物理測試領域中成長》,《鞍鋼史志通訊》1985年第1期。
[9] 田野青:《憶鞍鋼恢復時期動力工作幾個片斷》,鞍鋼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鞍鋼60年回憶錄》,第81頁。
[10] 馬賓:《努力學習技術變外行為內行》,《當代鞍鋼史料選輯》1984年第1期。
[11] 《陳云年譜》上冊,第516頁。
[12] 《陳云年譜》上冊,第514頁。
[13] 《中央關于修改<接收敵偽和蔣占企業后的改造管理與工運方針的決議>給東北局的指示》(1948年8月23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第315頁。
[14] (美)麥克法夸爾、(美)費正清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66頁。
[15] 《鞍鋼60年回憶錄》,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年,第63頁。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L18ADJ0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