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中國失能老人的照顧問題尤為突出,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及少子化情況加劇了居家養老模式的挑戰。失能老人是失能人群和老年人群的雙重結合,對醫養護一體化陪護服務的要求更高,本文通過社區失能老人需求現狀、介入的可行性以及社會醫養護一體化工作實務等方面展開研究,以期能促進失能老人服務工作的發展,滿足失能老人的實際需求。
關鍵詞:失能老人;社會工作;醫養護一體化
2019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國現行的養老模式普遍存在有養無醫、醫養分離等問題,不能適應人口老齡化和老年人健康養老的需求”。[1]失能老人是指一個人因年邁虛弱、疾病、殘疾、智障等限制或喪失了活動能力或生活能力,他們是長期需要護理的人群。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使得養老問題成為世界難題,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更是難上加難,從第四次全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來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本文對醫養護一體化服務的社會工作介入進行綜述。那么如何加強社會工作部門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為老人提供包括疾病防治、醫療保健、精神心理、臨終關懷、護理服務,以及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等養護服務,實現“醫”“養”“護”密切融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社區失能老人現狀的和需求分析
失能老人的現狀
1.身體情況。社區的失能老人群體主要是以肢體殘疾為主,表現在腳部、手部、眼睛及耳朵。這些失能老人由于行動不便或聽力視力受損,在日常生活起居方面有所影響,例如在障礙物多的地方無法行動跨越,因此無法單獨出門行動,買菜、社區活動、串門等活動都無法進行嚴重者日常生活起居也收到了影響,無法獨自完成洗漱工作或是吃飯也需要他人的幫助。而極少數的為精神智力障礙,對于日常生活已經完全無法自理的情況下,需要他人輪流陪護看守,并且已經無法與常人進行溝通交流。
2.精神情況。子女長時間的外出務工無法進行陪伴,失能老人久居家中,較長時間得不到與別人溝通的機會的,不利于個人的傾訴醫院。同時,因肢體殘疾所造成的的失能情況有可能引發個人的自卑情緒等情況。
3.其他情況。這些家庭都是低保戶,單單依靠低保無法維持正常的開銷,他們需要子女外出工作卻也需要家人的陪伴,這種矛盾關系如何解決也是我們對失能老人進行精神慰藉的一個關鍵點。
失能老人的需求分析
1.陪伴與傾聽需求。大部分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子女對于失能老人的照顧因工作無法顧及,導致了失能老人留守在家無人照顧的情況。而孫輩也需要上學,有些孫輩年齡又較小無法獨自完成對失能老人的照顧。因此失能老人群體的首要需求是陪伴與傾聽的需求,現階段他們的日常生活比較單調乏味,并且身體狀況不是很良好的情況下尤其需要他人的陪護。
2.情緒疏導需求。因為肢體殘疾對于一個老年人來說本來就已經不便的日常生活加上了枷鎖,多數情況下需要他人的陪同才能夠出門。同時因為肢體殘疾部分人會因此產生自卑心理、自怨等情緒。所以緩解失能老人的自怨自艾情緒,幫助他們得到精神滿足是社會工作者需要做到的第二任務。
3.醫養護的需求。失能老人的身體機能衰弱,需要就醫檢查、預防疾病,醫療護理等需求不斷增強,但是社區僅能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而醫療服務、健康咨詢和檢查服務、疾病護理服務、身體康復服務、精神心理服務以及文化活動服務等并不能滿足其需求,因此,社會介入的醫養護養老模式勢在必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社會工作對失能老人醫養護服務的介入實踐
1.定期探訪,溝通關懷。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通過傾聽、共情與參與者進行溝通,了解情況。失能程度及日常起居情況,是否缺乏子女的陪伴,日常因行動不便能不能長時間外出。社會工作者在探訪過程中通過與失能老人的溝通以此探尋他們的心理需求,并根據相應的情況進行心理干預。
2.志愿者“一對一”幫扶活動。志愿者與失能老人達成幫扶共識,志愿者上門為失能老人們進行定期關懷照料服務工作。一是滿足老人們在生活陪伴及心理上的需求,服務過程中也能建立失能老人對志愿者的信任關系。同時志愿者為老人提供服務,拉近與老人之間的距離,更容易的讓老人產生傾訴的意愿,使社工更容易開展精神慰藉介入活動。
三、對失能老人醫養護一體化服務社會工作的對策
(一)社會工作者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實力與素質
1.增強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工作過程中如何把理論運用得融會貫通是非常考驗他的工作技巧和經驗的。增強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夠更好地為我們的服務對象進行服務,在對失能老人進行服務工作的時候能夠更快且更有效的滿足他們的需求。
2.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社會工作是為人服務的工作,社會工作者應當傾聽服務對象的內心訴求,幫助他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他們實現他們的“內心愿望”。同時,專業化、優質化的服務也是提升服務對象幸福感的重要途徑。社會工作者對失能老人的精神慰藉介入,需要合理運用傾聽、共情、陪伴等技巧,為他們滿足他們的精神層面需求。
(二)整合社區資源積極聯合社區對失能老人進行介入照顧
1.發揮社會工作者整合社會資源的優勢從而增強對失能老人的照顧。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往往充當了許多角色,其中之一就是資源鏈接者。社工需要幫助失能老人,整合他們所能得到的政府、社區以及個人資源,通過整合資源滿足他們的精神訴求。
2.尋求多方合作強化社區的作用。對失能老人進行醫養護服務工作的介入不僅僅是社工一個人可以完成的,社工應該學會合理利用政府和社區的力量幫助自己完成這項任務。政府可以提供對失能老人的關懷政策、社區可以滿足失能老人的精神環境、社交環境等需求,醫院可以滿足失能老人的醫療服務等,這些都可以成為社會工作者對失能老人進行醫養護服務工作的方法途徑。
(三)建立完善家庭型醫養護一體化服務體系
建立家庭型醫養護一體化服務內容。建立健康檔案,疾病檢查提醒、健康體檢,開展醫護上門貼心服務,比如可以根據失能老人的需求測量血壓、血糖、輸液打針、做心電圖、中醫保健保養、健康輔導、心理慰藉等各項服務;同時與社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提供照護者如慢性病護理何康復訓練輔導指導等形式多樣的家庭醫養護一體服務項目,提供住院轉院、重癥監護急救等服務。同時,要加大宣傳教育,讓更多的失能老人以及家屬知到家庭型醫養護一體化的優勢,讓更多失能老人得到實惠,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統籌協調,整合各項資源,在政策和經濟上給與保障。要整合各部門,把分別屬于醫療服務部門和社會行政部門的醫療服務和社區居家服務順暢銜接,形成合力機制,整合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1] 胡艷馨,老年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及體系構建研究[D],長春: 長春工業大學,2012.
[2] 趙雅欣,我國失能老人“醫養家護智”養老模式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9(7)
作者簡介:謝壽孟(1979.3—),男,漢族,廣西貴港人,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館員,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