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質量也在逐年提升。初中教育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的關鍵部分,對學生后期的學習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有著重要推動作用。本文就來探討一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預感培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預感培養
引言:
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給學生逐字逐句分析的授課方式,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無法練習語感,對閱讀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學生的閱讀語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語言學習中“語感”非常重要,無論是外語學習還是語文的學習,都需要“語感”輔助學習的開展。培養學生的“語感”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對提高語文各個方面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以后的語文素養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與觀察能力。大量并且認真的閱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式。如果學生有足夠強的“語感”能力,那么在一篇文章中就能更好地領悟到作者的情感,更快地閱讀一篇文章。有了較強的語感,就能感受到不同環境下“語言文字”的不同含義,這樣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思考文章的深刻內涵,理解文章的意義。學生思考與觀察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
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的措施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要想擁有較強的語感就必須有大量的閱讀,大量的閱讀是提升語感的基礎。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去閱讀相關書籍,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保證閱讀的深度。學生如果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養成閱讀的習慣,那么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感就能得到提升。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經常提及閱讀的重要性,也可以推薦一些適合初中生閱讀的書籍;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書籍或者相關雜志,并且鼓勵學生將自己有感觸的文章字句摘抄下來。教師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摘抄本,定期檢查學生的摘抄本內容。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同學們進行分享摘抄內容與感悟。鼓勵學生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
(二)創新語文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可以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學習場景,這樣便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比如,在講解《背影》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真實地理解朱自清對父親的情感,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當時的場景。也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與父親相處的感人事情,來引發學生的共鳴。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理解文章,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強化學生的朗讀記憶能力。在語言學習中不能缺少的朗讀與記憶,對語感的培養也有著重要幫助作用。在語文學習中很多時候都需要朗讀,尤其是需要背誦的古詩、經典語句等,都需要朗讀,這樣對學生的記憶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現在初中課程中,很多學校都設置了早自習,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學習時段為學生安排相應的朗讀背誦內容。朗讀的過程中要想更快地記憶內容,就必須要“用心理解”這樣才能更快更好地記住內容。“用心理解”相關內容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里舉行閱讀理解比賽,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上臺比賽,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打分,評出優秀的小組進行鼓勵。這樣的閱讀理解是充滿趣味性的,可以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培養閱讀記憶的習慣,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
(四)注重拓展閱讀,擴展學生知識廣度。在哲學中“量變可以引起質變”,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步驟。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拓展閱讀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內容的質量。初中語文教材里面的內容都是優質教材,但是要想擴展知識面,就必須讓學生去閱讀課外的優質讀物。課外讀物可以是多樣的、有趣的,以吸引學生閱讀興趣為主要方向,讓學生積累素材,培養語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內容有聯系的文章,比如學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可以讓學生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中其它比較有名且有趣的文章。這是對課堂知識的遷移與拓展,對學生學習語文有很大的幫助。
結束語:
語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方式與內容也在不斷改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感是一直不變的教學內容。語感的培養需要大量且有效的閱讀來實現。作為初中教師,要重視語文閱讀,要重視語感的培養,只有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與內容,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語文閱讀語感素養對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初中語文閱讀語感的培養不能松懈。
參考文獻:
[1]賈俊杰.試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語感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114.
[2]米達.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9(08):40.
[3]龔建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