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斌

摘 要:隨著電廠、變電站自動化水平的提高,電力系統對站內裝置對時準確性的要求愈來愈高。有了統一時鐘,既可以實現全站各系統在 GPS 時間基準下的運行監控后事故后的故障分析,也可以通過各開關動作、調整的先后順序及準確時間來分析事故的原因及過程。于是對時的缺陷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學習了解GPS裝置對時的相關知識和故障處理變得尤為迫切。
關鍵詞:GPS對時;異常處理;電力系統
1.故障現象
某日,雷雨天氣,某變電站系統保護跳閘時間與裝置SOE時間不一致,檢修人員在調取后臺機 SOE 記錄,發現某個裝置記錄時間異常,摘取部分如下:
可見,裝置SOE時間與系統時間相差2個小時,且參考其他裝置時間可以判斷是裝置報的時間不對,即SOE時間向后推遲了2小時。
2.原因分析
檢修人員第一步需排除保護測控裝置問題,首先是檢查了保護測控裝置的時間,后查看其歷史記錄時間,兩者時間是一致的,排除了面板時鐘采用與調度主站對時方式的可能。然后對照后臺報文時間發現與上述出情況相同,即后臺監控機的時間確實與裝置時間有出入。于是檢修人員檢查 csc211 保護裝置面板是否顯示對時成功,裝置顯示 “SEC”則表示有對上時,為什么SOE時間顯示不對呢?我們覺得裝置實際是沒對上時,裝置顯示“SEC”是不能作為對上時的唯一的依據,檢修人員懷疑是保護測控裝置有問題,為了確定查看了其他裝置。看了幾臺,結果一樣。可以判斷不是裝置插件的問題而另有原因。第二步排除時鐘源的問題,檢查對時裝置的系統時間,對時裝置是正常的,面板無告警且時間準確,第三步檢查兩者接線通信是否正常,因為 GPS 對時接口與接受對時的保護設備接口不能正常通信的問題,使保護裝置接受時間異常。為了驗證是否是此種情況,檢修人員修改裝置對時方式,把B碼對時改為網絡對時。再次重復上述試驗,保護裝置記錄的時間正常。
由此判斷,當裝置判斷裝置不通過B碼對時,即通過CAN 網接收通信對時,并以此為根據記錄各種事件。從上面看,時間異常消失了,說明保護裝置是正常的(如是南瑞裝置,需解除B碼線方可判斷,因為南瑞裝置B碼對時和網絡對時是并行的,B碼優先級別高于網絡且精確)。問題都集中到 GPS 對時接口與接受對時的保護設備接口是否匹配上來了,該站的保護裝置實際采用 B碼對時時。我們首先測量了對時電壓為 3.2V(對時源是四方,南瑞的一般2.2左右),和該種保護的對時電壓匹配。可以判斷對時裝置的這副節點沒有問題,接著檢查了 GPS 裝置輸出的兩根通訊線與保護裝置對時口的連接關系。問題查到這里,大家幾乎都確定是兩根線接反了。為了加快檢查速度,檢修人員直接把兩個線的位置對調后,仍不行。最后懷疑是否裝置線松動,于是就到裝置背板和端子排重新擰擰看看吧,重復做上述試驗,結果時間正常。
3.其他的異常情況
除了上述由于安裝調試不當的對時異常外,某些硬件和軟件故障也會導致對時失效。
一是測控裝置面板時間與動作時間不符:某老變電站的面板時間超過動作時間近 1 個小時,主要原因是測控面板時鐘采用與調度主站對時方式,時鐘由調度主站發出經通道傳至廠站裝置。這種老式對時方式因通道延時造成時鐘誤差。
二是天線故障:一種情況是安裝位置不對,應按從下往上看360°無遮擋的標準安裝;另一種是天線與裝置接觸不良,該種情況較少見,本人遇見過一次,更換對時裝置后即正常。
三是參數設置錯誤:有些保護裝置可內部選擇對時種類,選擇不當會引起無效對時;綜自系統也可設置為站內和站外對時,兩種的精度有差別。
四是電源:有的變電站設備較多,單臺裝置無法帶太多負荷,如負擔太重,會引起對時紊亂。運行時會出現裝置無規律的對時錯誤,多接一副節點或可根據情況增加一定數量對時擴展設備,能解決問題。
五是CPU插件電池:南瑞裝置曾出現CPU插件中紐扣電池老化,需更換電池才可對時的情況。
結 論
本次異常處理一方面鍛煉了檢修人員處理分析問題的能力,積累了處理GPS故障的經驗,同時也暴露出我們人員對 GPS 相關知識掌握不多。我們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在GPS 的日常運行維護管理應投入足夠的精力。在驗收時常常疏忽了對時的驗收,往往等到驗收過后出現故障時才發現天線安裝的位置不正確,給后期整改帶來很大的工作量,應該建立健全 GPS 的驗收規范,現場驗收不能僅依據面板的上顯示“*”來判斷是否對的上,一定要進行遙信開入試驗以確定對時正確。由于變電站內往往存在不同廠家的自動化裝置,其接口類型繁多,裝置數量也不等,所以考慮如何讓 GPS 對時接口與接受對時的設備接口正常匹配,不光是檢修人員,對于設計人員在前期訂貨時也是一定要弄清楚的。另外,定期檢查裝置時鐘是否正常,能及早發現對時故障,從而及時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 邢增波.關于短波遠程控制系統在短波通信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5
[2] 王洪劍,白躍偉.光纖通信遠程監測系統創新設計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