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芳
摘 ?要:在當今教育形式的發展趨勢下,幼兒園作為學生學前教育的重要階段,社會各界對于幼兒園的教學質量愈發關注和重視,因此為了提高幼兒的學前教育效率,教師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將一些優秀新型的教學資源應用于幼兒園教學中,促使幼兒能夠提升教學效率,為幼兒的小學教育打下基礎。基于此,本文針對繪本資源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有效利用加以分析。
關鍵詞:繪本資源;幼兒園教學;有效利用
引言:
學前教育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啟蒙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基本處于“白紙化”的狀態,對于學習的習慣和意識還沒有養成,因此對于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都比較大,這就要求幼兒園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以此來為幼兒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在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的基礎下,加強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繪本資源是當今幼兒園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對繪本資源的正確認識和有效利用,促使其能夠發揮最大的教育價值,為幼兒提供一個優質的學前教育環境。
一、繪本資源在幼兒園教學中有效利用的價值
首先,將繪本資源應用于幼兒園教學中,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興趣,幼兒的年齡決定了其心理特征較為幼稚的實質,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意識,把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以此來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繪本資源具備一些適宜幼兒心理特征的優勢,比如插畫多、文字少、趣味性強等,教師在幼兒園教學中可以通過繪本資源的有效利用,開展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滿足幼兒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為幼兒的小學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將繪本資源應用于幼兒園教學中,可以有效增進師生之前、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加強幼兒之間的情感溝通,教師一定要通過對繪本資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來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和成長需求,激發幼兒學習的潛在能力,提升幼兒的全面實力。
二、繪本資源在幼兒園教學中有效利用的途徑
(一)按照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幼兒的繪本
教師要明確,繪本資源的合理選擇是對幼兒進行學前教學的基礎。首先,在對幼兒繪本資源的選擇上,教師要慎重篩選,選擇有教育意義、積極正能量,同時能被幼兒理解,符合幼兒的理解能力和認知程度的繪本,從繪本中深入挖掘教學素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幼兒園教學。例如:杰茲·阿波羅所繪著的《抱抱》,描述了一只名叫Bobo的小猴子想要媽媽抱抱的故事,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好心的小動物,教師在這一內容的講解時,可以讓學生借助樂器模仿不同動物的叫聲,讓學生感受到繪本資源中的趣味因素,從而對幼兒形成很好的感化,在幼兒的心理初步埋下一顆親情的種子。
(二)豐富繪本資源的儲備,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
想要利用繪本資源對幼兒園學生進行學前教學,就必須豐富繪本的資源數量,就像上戰場必須有武器一樣,幼兒園教學也必須有形式多樣、數量眾多的繪本資源作為基礎保障。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區域內建立專門的“幼兒圖書館”,里面放置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讓幼兒能夠有足夠的選擇性,能夠親眼閱讀到豐富多樣的繪本資源;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繪本教學,在課堂上播放PPT,但一定要注意保證繪畫的真實度和色彩效果。當前對于幼兒教學最好的繪本資源還是實體書籍,有助于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就對繪畫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再加以教師的引導,能有效提升幼兒園的教學效率。
(三)引導學生邊閱讀繪本邊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幼兒園教學的過程多為抽象化的,教師單靠講解很難讓幼兒理解,但是應用繪本資源進行教學,就能讓幼兒更形象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便于幼兒理解,激發幼兒對繪本、對學習的興趣,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例如:“寓言大師”麥基的經典繪畫作品《花格子大象艾瑪》中,多是運用集合圖案進行繪畫,色彩柔和溫馨,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先向幼兒展示這幅繪畫,引導幼兒觀察繪畫中的花紋,并向幼兒講解花紋的顏色構成,在問題中對幼兒的學習思維和審美情趣進行引導性的發散,讓幼兒感受這幅繪畫的色彩搭配、結構組成等規律性,通過兒童繪本資源的合理應用,讓幼兒對幼兒園的教學產生一定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能力和審美情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形式的發展趨勢下,幼兒園作為重要的學前教育環節,幼兒園領導及教師要把幼兒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作為重點課題來研究,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保障。幼兒園教師要從當前的教學現狀出發,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繪本資源對于幼兒園教學的重要價值,并且采取科學的途徑發揮繪本資源最大化的教學價值,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提供重要的保障。教師要注重繪本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利用繪本資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為幼兒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楊丹.淺談幼兒園繪本教學有效性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6(3).
[2]戴鈺.淺談繪本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