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斌
摘 ?要:在當今小學教育體系的發展趨勢下,社會各界越發注重小學教育質量的提升,當前小學教育體系不僅要求文化教育的質量,更要注重學生素質教育的提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的提升。其中美術是一門藝術類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創造力和鑒賞力。基于此,本文針對“繪畫治療”理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運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繪畫治療”理論;小學美術教學;實踐運用
引言:
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再加上小學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在學習上缺乏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習慣,因此需要教師給予正確和積極的引導,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由于多年來受到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對于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這直接導致學生的美術素養有所缺失。在美術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美術技能和美術理論的提升,更要注重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培養學生的創作自信和美術素養。
一、“繪畫治療”理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運用價值
首先,有利于豐富學生對于美術的情感體驗。“繪畫治療”理論強調的是超越語言的概念,作為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方式,能夠將美術的藝術與學生的心理進行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和美術潛能。因此將“繪畫治療”理論應用于美術教學中,通過線條、色彩等的分析來發揮“繪畫治療”理論的最大價值,最大化地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學生只有具備豐富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對美術產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創作的潛力。
其次,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學生的創作自信。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缺少美術學習興趣的最大原因是找不到美術學習和鑒賞的魅力,認為自己的美術作品找不到可欣賞的人,而“繪畫治療”理論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溫馨的氛圍內進行美術的學習和鑒賞,學生可以充分放下心理壓力,從而全方面地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潛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繪畫治療”來凈化對于美術的看法,學生能夠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二、“繪畫治療”理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運用策略
(一)借助心理投射優化美術教學
首先,教師可以將“繪畫治療”理論應用于美術教學的導入環節中,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說要強調每個學生的優點,突出每個學生的美術特性,在學生的美術學習和創作中突出個性。其次,可以通過“繪畫治療”理論激發學生的美術靈感,以及將學生的情感融入其中。小學美術教師一定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例如:在《星空聯想》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應用“繪畫治療”理論的心理投射來為學生創設一些相關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創作靈感,促使學生產生美術創作的欲望,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高美術的效率教學。
(二)借助心理表達開展美術教學
心理表達是“繪畫治療”理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心理投射是繪畫治療的內涵,而心理表達是繪畫治療的外在表現,兩者缺一不可。那么對于這一點的實踐,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美術表達力,促使學生能夠從多方面來進行美術創作,而不是將想法局限在一個范圍內,這不利于學生美術思維的培養和創作力的發散。例如:在《二十二世紀的建筑》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破美術學習的思維定式,除卻繪畫的模式,還可以開展一些其他的方式進行美術表達,比如手工制作、模型搭建等,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于未來的建筑有一個想象,并且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創作。
(三)借助創作自信提升美術教學
在“繪畫治療”理論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創作自信,其強調的是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創作自信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當前學生的美術心理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學生要借助“繪畫治療”理論中的創作自信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并且促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將自身的美術素養充分地激發和改善。給學生自由創作美術作品提供一個無拘無束的環境,能夠充分突出學生的獨特個性,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例如: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能力和美術基礎的前提下,為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并且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來鼓勵學生,提升學生的美術自信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形式的發展趨勢下,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從現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且采取科學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認識到“繪畫理論”對于美術教學的價值和內涵,并采取科學的實踐策略發揮“繪畫理論”的最大價值,充分激發學生的美術想象力和創作力,促使學生在“繪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美術的有效學習,并且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和綜合實力,從而通過美術教學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錢品花. “繪畫治療”理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 江蘇教育研究,2018,No.374(14):66-68.
[2]顧敏. “繪畫治療”理論于小學美術運用分析[J]. 好家長,2019(5):2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