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靜
站在新世紀的開端,語文教學擔負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任務,特別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任務。語文素養是學生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誦讀”的功能作用,是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培養情感、價值觀的重要手段,也是對教師“滿堂灌”“滿堂問”和教師帶學生“滿堂轉”的批判。現代語文課堂缺乏“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氣氛,教師只重視分析,忽略誦讀,一篇優美的文章被支解得體無完膚,學生興味索然,教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卻臺下昏昏欲睡,這樣怎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教學效果呢?基于此種種,作為語文教師,致力教改,強化誦讀,踐行新大綱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況且誦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其功能淺談以下幾點,與同仁共探討。
一、語感是提高學生的口表能力
俗話說“好書不怕百遍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說明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訓練語感,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誦讀。平時在教學中,有些學生朗讀時,時常讀上句忘下句,添字、漏字常發生。這種現象的出現歸其原因,不外乎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忽略了誦讀。葉圣陶先生說:“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敏銳的感覺。”要培養語感,全靠反復地誦讀、領悟,因為語感是憑直覺和經驗感悟出來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經過多次反復的誦讀,語言文字的規律、含義、情味等,才會在頭腦中固定下來,才會在大腦皮層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才會出現技能化、自動化,才會有語感形成,才會產生“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感悟。例如:《凡卡》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凡卡寫信前,他抬頭看了看神像,又側身望了窗外,才攤開手中小塊紙,屋子里很暗。”經過反復閱讀,深入思考,我們便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凡卡寫信為什么要偷看神像,為什么在昏暗屋子里寫?為什么“手發抖”?聯系下文,聯想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物身份和事件發展,做深層次的理解,我們就會感到:因為他經常被打、挨餓,所以用“手發抖”等詞語,刻畫小心謹慎的神態。不經過反復誦讀,沒有語感是很難理解文章深刻意義的。在實際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誦讀,仔細揣摩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以及情感的變化,在讀中注重感受語言內含,語言音韻美,激發閱讀興趣,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要旨,培養了語感。長時間訓練,必將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二、理解是夯實學習的基礎
誦讀是眼、口、耳、腦整體并用的一種閱讀和學習方法。在誦讀中各種器官的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發揮,有時配有手勢、表情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再者,語言的內涵極其豐富,表達情感的區別也極其微妙,每篇文章從語言的表層意義到深層意義僅靠老師講是不行的,必須借助誦讀。誦讀可以使學生整體上感知課文,學生在朗讀中,會有獨到的體會和感受,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想像、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內涵。如我在教《鳥的天堂》這篇文章時,先介紹背景,自己范讀,讓學生初識課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調——對鳥的真正天堂“大榕樹”的不平凡的贊美,然后請學生自由讀,再請學生有表情地誦讀。在讀大榕樹生長環境不平凡時,學生采用舒緩語調;讀到榕樹的形美時,語氣漸變堅定有力,語調逐漸高昂;再讀鳥的動態時,揭示榕樹真正含義,這時感情達高潮,特別是四個并列句,語氣一個比一個有力,語調一個比一個高昂,語速一個比一個急促。此時,學生的脈搏就隨作者的感情脈搏一起跳動,學生的情與作者的情形成和諧共振,學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的自然世界,與作者一起與鳥兒歌唱,唱出大家庭的和諧。
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在誦讀中才可以理解和領會課文內容及其作者情感。真可謂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三、積累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手段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途徑主要有多留心、多觀察、多積累、多訓練。古語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方能做到久練久熟,寫作何嘗不是如此呢?想寫好作文,離不開材料的聚積,而材料聚積自然離不開誦讀。誦讀將無聲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字正腔圓,有聲有色,以聲傳情,活靈活現地再現文章的意境,讓學生覺得文章是鮮活的,有生機的,自然就會有感情朗讀,愛讀、樂讀,自然就覺得學語文是享受,在快樂中就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及優美的語段。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又開闊了眼界,使誦讀成為生活中一道“大餐”,長此下去何愁不能提升學生作文能力?
四、素養是一個人文化的積累
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化的積累,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是一種智慧的積累,是一種感情的積累。“親近文學,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由此可見,多讀書,讀好書,對提高學生修養,培養他們的人文性是非常有益的。讀書既是對人類知識營養的吸收,又是對自己人格的完善,讀書是人生藝術的享受,其樂無窮,美不勝收。要做到自覺地讀書,是一種文明的習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是一種美好的境界。讀書即是立德,對道德大廈的建造是必不可少的“心靈工程”。“靜坐自無妄為,讀書即是立德,無德是一種邪惡的品性。”這就說明讀書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人文素養的提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腹有詩書氣自華。”許多時候,我們很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間自然顯現,也可能顯露在我們的文字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好書。特別是學生,在學習中誦讀是必要的。文學大家朱自清曾說“語言離不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只有朗讀才能領會每一詞,每一語,每一 句的義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
所以在教學中,重視誦讀功能,必將為語文教改、語文教學實效,提供新途徑,帶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