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凱寧
摘要:財政是一個鄉鎮的經濟基礎,只有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財力才可以讓整個鄉鎮有效地運行下去。但是從目前鄉鎮的發展情況來說,鄉鎮的財政發展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整個鄉鎮進一步的發展,其中鄉鎮的債務對于一個鄉鎮財政預算有著最嚴重的影響,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掉這個問題對于將來鄉鎮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本文主要分析了鄉鎮的債務給鄉鎮的財政預算造成的影響,并對其產生的影響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鄉鎮債務;鄉鎮財政預算;影響分析
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與發展,城鄉差距越來越大這個矛盾也是越來越突出,同時對于我國中央集權的稅收制度來說,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鎮的發展,所以目前我國鄉鎮的債務問題特別的明顯。對于長期的債務來說也是我國存在的普遍現象,所以在研究鄉鎮債務的過程中對于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要進行仔細的分析,從而更好地研究鄉鎮債務對鄉鎮財政預算造成的影響。
一、鄉鎮債務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對鄉鎮發展的影響
(一)象征債務問題出現的原因
1.事權與財權不對稱。對于分稅制來說出現了財力往上層層遞增的現象,越往上就說明財力越基中,而對于事權來說,他往往是向下分散的,從鄉鎮的角度來說,他們的主要財政收入就是靠土地出讓金來征收的,但是對于土地出讓金來說它并不是經常可以用來征收的,這就導致鄉鎮的財政收入嚴重的不夠,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鄉鎮中基礎設施建設、治安、醫療設施以及教育等方面的發展。
2.鄉鎮各項建設資金的剛性需求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也不斷地開始革新,同時他們的收入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在鄉鎮中新農村的建設力度也不斷地增強,對于原來所建設的鄉鎮基礎設施來說,它們已經不能有效的滿足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的要求了。為了改善原來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鄉鎮投入到大量的資金到這些方面的建設中去,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收入的矛盾日益明顯。
3.金融危機造成稅收減少,樓市低迷。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近幾年來我國鄉鎮中企業的發展明顯呈現出悲觀的景象,好多公司也出現了破產的現狀,這就導致稅收進一步減少。同時樓市的發展業不景氣,這就會讓開發商在土地的競拍上保持著更謹慎的態度,從而造成拍賣經常性的流拍。伴隨著稅收的不斷減少以及土地出讓金的減少讓鄉鎮的稅收收入更少,這就覺得鄉鎮如果繼續進行民生工程就必須要舉債進行了。
4.國內實行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隨著國家對于土地的相關政策越來越嚴格,這就導致一塊土地推出的周期以及相關的土地成本進一步提升,這樣是很不利于鄉鎮的財政收入的增加。
(二)鄉鎮債務對鄉鎮發展的影響
對于鄉鎮債務來說它對于鄉鎮的發展會產生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如果鄉鎮可以進行適度的舉債的話,它對于一個鄉鎮的發展是起到積極的作用的,但是如果鄉鎮不能進行適度的舉債的話它對于鄉鎮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對于整個鄉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隨著農村稅費的不斷改革進行下去,對于農民負擔的減輕是和有效的作用的,但這次改革也讓鄉鎮承擔出了更多的支出,這樣對于鄉鎮的建設與發展是不利的。
二、緩解鄉鎮債務對鄉鎮發展影響的措施
(一)處理好事權與財權的關系
按照城鄉規劃、區域發展的需要要對縣級政府以及象征政府的事權應該進行重新地劃分,要不斷地增強政府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對于以往的公共物品的權利改為由政府直接供給,例如教育經費的給付上面。對于以往來說一般都是“市管縣”,應該改變這一個不利的現象,讓省直接進行對于縣鄉的管轄,增強鄉鎮的財政實力。
(二)統籌經濟發展,減少剛性需求
隨著新農村建設不斷的推進,讓鄉鎮對于新農村的資金投入也是變得越來越多,這對于鄉鎮來說是負擔特別重的一件事情。為了減輕鄉鎮公共設計建設中投入資金過多導致鄉鎮負擔較大的問題,相關的政府機構應該加大對鄉鎮的補貼,從而減輕它們的負擔,進一步解決鄉鎮的債務問題。
(三)完善稅收管理制度,增強鄉鎮政府財力
一直由于我國實行分權和集權的政策導致鄉鎮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來有效的財政管理機制,同時對于鄉鎮的稅收也存在著一定的輕視現象。要解決好這一個問題就好不斷地加強財政稅收管理制度,加強法律的權威,同時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或者非法的債務出現。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現實的情況來講,大多鄉鎮的債務都是不利于鄉鎮財政的發展的,不利于鄉鎮建立完善的稅收以及相關的財政政策,同時對維護政府的信譽也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將鄉鎮的債務進行有效的控制,提高鄉鎮的財政稅收能力,才能讓鄉鎮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余耿.江西省G縣鄉鎮債務成因及化解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6.
[2]孔令成.鄉鎮債務對鄉鎮財政支出結構的影響[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5):20-22.
[3]王躍平.提高鄉鎮預算水平努力控制鄉鎮債務[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24):23.
[4]張婉蘇.鄉鎮政府債務化解與風險防范研究——基于《預算法》的視角[J].學習與探索,2018,275(6):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