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芳 金艷
摘? ?要:玉米作為我國主要農作物品種之一,其種植人數多、面積大、范圍廣。隨著玉米種植范圍的擴大,南北方在栽培管理技術方面呈現愈發明顯的區別。從云南地區玉米種植管理技術和經驗出發,分析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問題,通過對傳統玉米種植技術的探索研究和改進提升,確保其健康良好的生長環境,大大提高南方玉米質量和產量,對南方玉米種植具有實用有效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增產技術
隨著人類社會飲食結構的不斷豐富,人們逐漸認識到粗糧給身體健康帶來的好處。玉米作為食用最為廣泛的粗糧,富含大量纖維素,能夠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預防便秘、刺激腸道毒素排出的效果。所以,近年來玉米的需求量越來越高,但種植范圍和種植數量迅速擴大的同時,病蟲害的感染和蔓延范圍也隨之擴大,相應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水平也未能跟上,導致病蟲害防治工作沒有得到有效性進展,玉米質量和產量也未得到有效提升。為保證玉米生長環境及生長過程優勢,切實達到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最終目的,在傳統種植和田間管理技術應用的同時,應不斷探索并改進新型技術,提高玉米種植管理水平。
1? ?玉米栽培種植技術
為防止在玉米種植過程中,人為管理的缺陷會對玉米產量和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應格外注意包括播種前準備工作在內的玉米種植全過程管理,不能遺漏任何環節。
首先,土地翻耕要徹底,基肥用量要施足。翻耕深度一般要達到20cm以上,要做到翻壟均勻、耕深一致。如果是綠肥地或秸稈還田土地,要合理切茬、翻埋到位,充分結合翻耕,將有機肥料、氮磷肥等作基肥全層深施肥。
其次,播種前的土地要利用乙草胺等均勻噴灑土壤表層,對雜草進行土壤封閉,并結合其他藥水對土壤進行全方位的消毒,達到消滅土壤里的蟲卵和細菌等效果,隨后進行耙磨整地,達到適宜播種的標準待播狀態,從而為玉米的高效率種植做好保障前提。
再者,合理選擇土地。種植玉米前期多遇伏旱,后期秋雨多,又是早稻或春玉米茬口種植,故需選擇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保水保肥的地塊種植。
此外,要因地制宜選用適宜品種,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用適宜當地生態類型、具有增產潛力、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的優質玉米品種。按照精準種子的要求,建議選用發芽率高、純凈度高的國標二級以上的商品種子。播種前根據地域蟲害發生規律,選擇專用種衣劑、微肥、殺蟲劑、殺菌劑等對種子進行拌種處理,達到防治病蟲害促進生長的目的。
最后,為保證種植效益,播種前要整地施足基肥,建議結合相關有機肥加施40%復合肥28-6-6等類似配方氯基復合肥,并按照精準播種的要求調試好相關播種機具。
2? ?嚴控田間管理技術
玉米的田間管理需根據玉米的生長發育規律,針對各個生長發育時期的特點和要求,做好田間定苗,中耕除草、追肥灌水、防治病蟲害等一系列田間管理工作,這樣對保證玉米健壯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是玉米高產、穩產、高效、低成本的綜合措施[2]。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產的重要措施。隨著玉米栽培技術水平的發展和生產條件的改善,特別是緊湊耐密的高產、抗倒玉米雜交種的推廣,使新疆玉米產量大幅度增長,合理密植的增產效果已被大量的生產實踐所充分證實。但要根據品種株型合理確定種植密度,密度太高也不利于增產增量。要根據實際情況間苗除草,在玉米小苗生長到2葉1心時,要進行間苗,一般苗與苗之間的間隔約30cm。遇到幼苗生長過于密集的地方,要及時間苗。間苗之后需要對田地進行1次除草。
玉米是需肥較多的高產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需要吸收大量營養元素,其中氮、磷、鉀三元素需要量最多,其次是鈣、鎂、硫、硼、鋅、錳等元素。根據玉米需肥規律和生產實踐,玉米施肥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氮肥為主、磷肥為輔;穗肥為主、粒肥為輔。合理施肥技術主要是根據玉米需肥規律、土壤肥力、肥料類型以及施肥時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措施,確定適宜的施肥量、養分配比、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玉米高產施肥技術分為基肥、種肥、追肥和根外噴肥[3]。
玉米植株根深葉茂,而且其生長期多處在高溫條件下,屬需水較多的作物。玉米不同的生育期對水分的需要不同,必須依據玉米的需水規律,結合當地氣候情況,進行科學灌溉,以滿足玉米各個生育對水分的需求,保證高產穩產,達到高效節水的目的。
此外,玉米種植期間仍處于高溫多濕季節,病蟲害較多,生產上應注意病蟲害情況,預防為主,及時治理。玉米種植過程中最易發的是黑粉病和線蟲病。
總之,從云南地區玉米種植管理技術和經驗出發,分析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研究,通過對傳統玉米種植技術的探索研究和改進提升,確保其健康良好的生長環境,大大提高南方玉米質量和產量,對南方玉米種植具有實用有效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 1 ] 高瑞紅,徐嘉,劉玉紅.我國玉米栽培增產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9):204.
[ 2 ] 呂正懿.玉米栽培增產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2):168.
[ 3 ] 郭玉鋒.我國玉米栽培增產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與技術,2017,37(16):45.
(收稿日期:201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