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衛東
摘? ?要:隨著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加強,農藝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以期創造優良的生活環境。農藝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農藝工作的創新研究勢在必行。從農藝工作現狀入手,分析并探討了農藝工作的創新思路,以期為相關農業部門及工作人員提供翔實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農藝工作;創新;思路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16-0159-01? ? ? ?中圖分類號: F323? ? ? ?文獻標志碼: A
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惡化帶來巨大的社會影響,國家及個人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開始大力支持生態農業、生態園藝等生態行業,推進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城市和魅力鄉村的快速發展,這些生態農藝行業創造了優良的生活環境。農藝工作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及人們的重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發現了諸多問題,長此以往,會對生態農藝的穩定發展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因此,農藝工作的創新研究勢在必行[1]。
目前,我國農藝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對農藝工作進行創新與研究。本課題的宗旨是促進農藝工作事業的持續發展及創新路徑探討,其具有重要的推廣及實踐意義。
1? ?農藝工作的現狀
農藝工作的目的是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其具有較好的指導性作用,可以促進人們生活環境的改善,創建適宜的居住環境,給人們提供環保、綠色、健康、和諧的生活空間,也是建設美麗鄉村、魅力鄉村的重要手段之一。農藝工作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及人們的重視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無論是農藝師數量還是工作人員的技能水平都有了質的飛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發現了很多問題,對生態農藝的穩定發展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目前,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污染問題,人們生活的環境質量變差,出現了多種環境因素導致的疾病,讓生態農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農藝師隊伍及技能水平參差不齊,農藝給人們帶來的便利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對農藝師工作的思路進行創新,不斷優化人們的生存環境。
2? ?農藝工作的創新思路
2.1? ?加強農藝師的專業素質
農藝師需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在工作過程中能夠采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案,促進農藝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推進,農業技術部門需要不斷加強農藝師的專業培訓及實踐經驗。另外,可讓基層的農藝師定期開展討論會,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同時讓權威專家在現場進行解答,讓農藝師可以快速掌握相關理論并應用在實踐中;通過加強思想理論教育,強化農藝師的工作責任心、自我價值認同感及專業水平,提升農藝技術的推廣質量[2]。
2.2? ?加大農藝技術的推廣力度
目前,農藝工作的推廣力度較弱,難以讓先進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充分應用,農業部門可以通過加大農藝技術的推廣力度,為農藝的快速推廣奠定基礎[3]。因此,需要安排農藝師深入田間對農民進行指導,將最新的農業技術及時傳授給農民,促進農民對新技術、新方法的掌握與應用。
2.3? ?完善農藝服務體系
農藝服務工作作為農藝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可以促進農藝工作的正常開展,農藝師作為服務者的關鍵角色,他們的服務意識決定了農藝服務體系的質量及水平。目前,我國農藝服務體系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加強農藝服務體系意識,建立完善的農藝服務體系[4]。同時需要相關部門加大監督力度,促進農藝工作的順利開展及推廣。
2.4? ?加快推進農機農藝融合
農藝是將農業生產過程的技術進行創新,農機是實現農藝的機具或技術。菏澤地區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也暴露了本地農藝工作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由于受傳統農業模式、農民思維方式及自然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本地農機化發展速度放緩,農藝工作者的綜合性收益止步不前。菏澤地區農業機械化的持續發展,需要加快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通過科研院所進行技術攻關,打造二者融合的科學化、權威化、高端化,實現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加大重大農業技術示范區建設,并且將豐富的經驗進行推廣;不斷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讓農藝工作更加科學化[5]。
3? ?結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態環保意識逐漸加強,生態農業、生態園藝等生態行業快速發展,為社會創造了優良的生活環境。本課題的宗旨是農藝工作的持續發展及創新路徑探討。本文從農藝工作現狀入手,分析并探討了針對性、科學性的農藝工作創新思路,促進農藝工作理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推動農藝工作的快速發展及推廣。
參考文獻:
[ 1 ] 楊孫旺.新時期農藝工作的創新路徑[J].農民致富之友,2016(1).
[ 2 ] 萬太文.農機農藝相融合與農機化發展的探索[J].科技經濟導刊,2018(8).
[ 3 ] 陳衛平.探討農藝師工作的創新路徑[J].農家參謀,2019(1).
[ 4 ] 吳從昌.淺談農藝工作的創新思路[J].中國農業信息,2017(3).
[ 5 ] 陳慧.談農藝工作的創新思路[J].農家參謀,2019(8).
(收稿日期: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