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生
摘? ?要:當前,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短板,主要分析了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基礎設施薄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并從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加大農業技術管理及人才的培養力度等方面對于補償機制的建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短板;補償機制
1? ?農業經濟發展短板分析
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人才和資源配置、生態保護意識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如水電、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建設仍然相對薄弱,水利設施老舊、缺少維護,抗災能力達不到相關要求,公路建設和維護不到位、信息網絡搭建不完善等問題,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第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雖然我國農技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村地區的農技培訓和推廣服務體系還不完善,缺乏科技投入、新技術推廣受限等,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人才匱乏。我國農村人才匱乏是一個基本事實,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支撐著很多大中城市的發展,留在農村的體弱多病的農民,不能很好進行批量的農業生產活動,阻礙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1]。第四,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從產出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影響著糧食安全。當前,我國大豆、玉米等仍然依靠進口,農業生產方面抗災減災能力依然較弱,影響著糧食的豐收。第五,農業生態環境欠佳。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農藥,大量使用塑料薄膜等現象普遍存在,增加了對于水資源和土壤的污染,加重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風險。
2? ?補償農業經濟發展短板的對策
2.1?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資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滿足農業防汛抗災需求。相關部門應重視農村交通道路的建設規劃,加強監管,當地鄉鎮政府注重對交通設施的養護工作。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完善農村信息化體系建設,提升農民網絡意識,實現村村通網的目標。
2.2? ?支持科技投入和創新
科學技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很多農村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技術落后,農機設備老舊,農業生產力得不到提高。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重視科研創新,加大對農業科研投入等政策的支持,并相應地增加農業科研經費投入。注重現代機械化技術及高質高產農業品種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將互聯網技術投入到農業經濟的發展實踐,構建各項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提高網絡信息在農產品方面的利用率,解決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脫節的問題,完善農業經濟體系。
2.3? ?加大農業技術管理人才培養力度
現代化農業經濟體系的建設依托于較高素質的農民群體,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應加大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當地政府應鼓勵優秀的人才加入農村教育隊伍,為農村特色種植產業、支柱產業和農民的增產增收提供針對性的技術支持[2]。圍繞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咨詢服務、組織課題研究,為探索中國特色農民教育培訓發展道路提供了理論支撐。
2.4? ?提升農作物抗災減災能力
糧食實現自給自足和應急狀態下的充足,是保證糧食安全的必要條件。提升糧食產量,需要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加強各類氣象災害的預防能力,配套相應的抵御和減災措施。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和防范機制,政府出資建立農業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險,構建全面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促進糧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3]。
2.5?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加強對于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節約利用,維護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的健康循環。完善農業污染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引導農業健康發展。推廣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相關技術并給予補貼,調動農民節約資源的積極性。宣傳科學使用農藥、養殖場畜禽糞資源化利用相關知識,推廣綠色生態養殖模式,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4]。
3? ?結語
總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要針對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問題,從實際出發,加快農業經濟中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成果的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保障糧食安全,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確保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 1 ] 史彰民.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短板與補償機制構建[J].農業經濟,2019(7):22-23.
[ 2 ] 李珂艷,高美玲.補足短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鄉村科技,2019(16):8-9.
[ 3 ] 于海軍.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納稅,2019,13(23):216.
[ 4 ] 林培法.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農家參謀,2019(16):13.
(收稿日期:201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