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下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地下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本文簡要分析了地下水污染途徑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前言
地下水主要是指存在于地表之下土壤層或巖石層中的各種水資源。2018年《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對地下水環境的保護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日常生活中對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使用,使地下水環境問題變得日益復雜。
1我國地下水現狀
根據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對全國223個城市的5100個監測點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評價結果:水質為優良級、良好級、較好級、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監測點分別占8.8%、23.1%、1.5%、51.8%和14.8%。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硬度、錳、鐵、溶解性總固體、“三氮”(亞硝酸鹽氮、氨氮和硝酸鹽氮)、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個別監測點存在砷、六價鉻、鉛、汞等重(類)金屬超標現象。我國地下水污染狀況堪憂,地下水較差級和極差級占比近七成。
地下水污染直接危害人類健康,同時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緊張局面,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工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徑
2.1 地表徑流污染影響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工業污染、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與農業面源污染為主的水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河流氨氮超標仍然相當嚴重。這些受污的地表水通過農業灌溉或河床滲漏等形式進入地下徑流,從而污染地下水。從地下水主要污染指標為“三氮”不難看出,這一原因正是地下水受污染的首要原因。
2.2 工業集中污染影響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很多工業園區,在工業相對集中的區域,因“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產生量相對較大,對地下水污染更為明顯。這些污染物質大部分包含著非常多的化學物質,通過管網滲漏、雨水溢流部分進入地下水體,會使地下水的重金屬含量超標,造成地下水污染。
2.3 工業廢渣、生活垃圾、畜禽糞便污染影響
工業廢渣、生活垃圾、畜禽糞便了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通過壓實、發酵等生物化學降解作用,同時在降水和地下水的滲流作用下,就會產生滲濾液(溶出物),因堆放簡陋、不規范或防滲技術落后等原因,會慢慢滲入地下,造成總硬度、氨氮、硝酸鹽、氯化物或其他特征因子含量升高,從而成為地下水污染的一大原因。故城市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堆存場、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堆放場所等場地,是地下水污染的重點區域。
2.4 農業面源污染影響
由于農業活動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剩余農藥、化肥、動植物遺體的分解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等,引起大面積淺層地下水質惡化。據統計,過多施用氮肥,其中將約有12.5%~45%的氮從土壤中流失,隨滲水進入地下水。
2.5 地下水開采不合理影響
過度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易造成地面沉降;沿海地區海水倒灌,使地下淡水鹽堿化,從而破壞地下水資源。
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具有隱蔽性,早期不宜被察覺,地下水污染一旦發生,其治理周期難度和費用都極高。因此,地下水污染防治要采取以防為主,樹立正確觀念,做到先保護后利用。
3.1 做好地下水規劃
地下水應用廣泛,在農業、工業、商業、民生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地下水,應根據情況對地下水進行科學的規劃,使地下水規劃具有全局性。統籌地表水、地下水、農業用水、商業用水等綜合考慮,科學分配,對地下水開采要進行嚴格審批,從而實現地下水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
3.2 建立地下水污染評價機制
從地下水污染的源頭找起,查明污染物的來源,弄清污染物是如何進入地下水的。在這個基礎上,制定污染物防治方案,對地下水進行管理,有針對性地對地下水污染防治提出合理建議。與此同時,組織科研團隊開展理論研究,及時掌握地下水水質變化趨勢,從而更好地指導地下水的保護和防治工作[1]。
3.3 嚴控污染物的排放
在工業生產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盡量少用或不用水,盡量少用或不用易產生污染的原料、設備和工藝流程,加強污染物流失總量的管理,將每個點源排放控制到最小量;在農業生產中,使用高效灌溉和科學耕種技術,盡量少施化肥、少施農藥,少污染環境。灌溉采用噴灌和滴灌方式,既節約用水,又減少污水對地下水的污染[2]。
3.4 廣泛宣傳,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通過各種信息媒體宣傳地下水污染對生活、生態環境的影響,增強公眾的環境憂患意識,提高公眾環保參與意識,從自身做起,節約能源、節約用水,通過回收利用減少垃圾排放,動員各方力量,做好和保護地下水環境工作。
4結束語
地下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下水環境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生命健康。全面貫徹以防為主的方針,加大對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和監管力度,著力解決地下水污染突出問題,切實保障地下水環境安全和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文冬光.加強地下水污染調查與防治[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 (5):47-48.
[2] 王玉秋,錢茜.淺談地下水污染來源、危害及防治對策[J].山東環境,2000,(6):204-206.
作者簡介
顧飛玲(1977-),女,江蘇省張家港市人;工程師,現就職單位:張家港市環境監測站,研究方向: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