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瓊麗
摘? ?要:通過介紹海南農產品產銷現狀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發展情況,分析總結了海南省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并立足于海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發展現狀,提出進一步提升監測水平的建議,以幫助完善海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匹配服務海南農產品生產營銷現況所需求,助力海南農業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建設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當前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農村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隨著國家食品安全戰略和監督制度的實施有了顯著提高,農產品的例行監測合格率得到充分提升。但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一直致力于解決擴大面積、提高產量、解決農產品數量不足的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卻日益突出,質量安全事件接連發生。海南作為全國的“菜籃子”和“果盤子”,熱帶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離不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質量把關”,只有做好硬性把關,調動軟性配合,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1]。雖然近年來,海南省各級政府部門采取了多種措施,努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水平,且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監測體系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海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情況出發,分析總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在建設發展途中的問題,積極探索提出進一步提升監測水平的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1? ?海南省農產品質量監測情況
1.1? ?海南省農產品產銷現狀
海南省是我國冬季重要的“菜籃子”,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海南省農產品銷售出島由原來的主打產品冬季瓜菜,演變為高效熱帶水果和冬季瓜菜并重的模式,近幾年來年均出島產品500萬t左右,數量上變化不大,但熱帶水果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產值穩中有升。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海南省各級政府在加強農產品產地監測的同時,在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的統一部署下,通過制定全省出島農產品檢測合格發放“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合格證”規定,同時加強各個港口出島農產品的復檢監測工作,狠抓出島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測工作[2]。
1.2? ?監測工作開展情況
海南省植保站(現稱海南省植物保護總站)2002年通過原農業部配送和自行購買農產品農殘快速檢測儀,并建立農殘快檢實驗室后,開始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工作。當年就開始負責“冬交會”進場參展產品的檢驗檢測,年快檢農產品樣品5200個。2008年為保障奧運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海南省農業廳(現稱海南省農業農村廳)下撥經費和購置儀器設備、檢測車輛,初步完成省和市縣級網點建設,全年快檢農產品樣品量突破28萬個[3]。2011年“豇豆事件”促使省農業廳加快全省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的建設,通過政策性指導和經費硬件支持。當年年底全省初步建立了省、市縣和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體系,全省年快檢農產品樣品突破78萬個。為應對發展迅速的出島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在當時海南省農業廳的支持下,海南省植保站根據本省出島農產品特點,建立了出島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檢測站,規定了出島農產品必須經檢測合格才能出島銷售,對出島運銷農產品的車輛進行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證”進行檢查和對重點區域、重要品種的產品進行隨機抽樣重檢[4]。
為了推進省級農產品質量監測工作的發展,在農業部(現稱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海南省2005年構建了擁有2臺氣相、2臺液相、1臺原子吸收和1臺氣質聯用儀的定性定量實驗室,從此有能力開展有機磷、有機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23個類別的定性定量檢測能力,從2006年開始,年檢農產品樣品量1000余個,特別為應對2008年奧運會特供產品質量安全,短短14d內抽檢樣品500余個[5]。
2011年“豇豆事件”期間,專項抽檢豇豆樣品800余個,為農業執法部門很好地提供了執法依據。2011年為提高農產品質量監測水平,海南省農業多方籌資投入1.2億元建設規范化實驗室,并投入7000多萬購置相關檢測儀器設備,成立海南省現代農業檢驗檢測預警防控中心。2013年通過全國招考技術人才,完成省級農產品質量檢測實驗室的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由當時的海南省植保站移交至海南省現代農業檢驗檢測預警防控中心并由專業科室負責運行開展。在不斷的創提升發展后,2016年海南省現代農業檢驗檢測預警防控中心取得“雙認證”資質,檢測項目范圍擴大至58個,年定性定量檢測農產品樣品1500個以上[6]。
2? ?農產品質量監測工作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海南省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能很好地滿足日益發展的農產品產銷要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7]。
2.1? ?監測數量少,覆蓋率低
雖然現在每年農產品快速檢測數量保持在70萬個以上,監測范圍覆蓋全省18個市縣,但面對年出島量500多萬t、出島瓜菜車輛23萬車次的龐大出島量而言,海南省在農產品的監測數量和覆蓋率方面還需大幅提高,特別是定性定量樣品檢測,全省年均6000余個,這樣的檢測樣品量很難有效監控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
2.2? ?監測結果時效性不強
農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的監測結果時效性要求高,快速檢測準確性不強,定性定量檢測從監測機構取樣、化驗、出檢驗結果需要1~2d,再反饋到生產者、經營者和政府部門手中需要2d以上時間,對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采取措施所需時間會更長,因而監測結果就失去了時效性[8]。如何在第一時間將監測結果反饋到生產者、經營者和政府部門手中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是當前監測工作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
2.3? ?基層檢測人員隊伍不穩定
經調查全省檢測人員現狀為:一是人員變動頻繁,有的檢測站一年內能夠更換2~3名檢測人員,連續工作3年以上的檢測人員很少;二是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文化程度參差不等;三是基層檢測人員上崗前較少接受統一的管理和培訓,造成操作不規范,檢測技術水平有待提高[9]。
3? ?監測水平提升建議
3.1? ?增加基層監測站點
在全省建立省、市縣、鄉鎮三級監管機構的基礎上,將村級檢測站的建立提上議程,在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考核工作中,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列為評分項目,以此促進各市縣加強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的建立,將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工作推向最基層,提高農產品的檢測數量和縱向覆蓋率[10]。
3.2? ?加強海南省農產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統軟件的開發
開發能支撐產地、來源地、樣品名稱等大量基礎數據的海南省農產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統軟件,根據工作需要設計查詢、上傳、導出等數據處理和時間段選擇、產地范圍、品種范圍選擇等統計分析功能。各監控站點可利用該軟件將檢測數據即時通過網絡進行傳輸,終端可對各監控站點的檢測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及分析,有效解決檢測數據傳輸的時效性。
3.3? ?加強基層檢測隊伍建設
組織各監控站點的檢測工作人員,加強對其進行年度或上崗前培訓,并開展全省統一化培訓與地方特異化培訓。其中,培訓內容包括農產品抽樣法、樣品前處理技術、農殘檢測標準等和檢測實際操作、檢測數據傳輸、農產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統軟件應用等內容。同時依照海南省檢測人員管理辦法,定期對檢測人員進行業務考核,納入人員年度薪資考核標準,同時支持市縣農檢站開展資質認定,加強市縣定性定量能力提升。
3.4? ?轉變責任主體思想意識
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種出來的基本意識,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前兩位分別是種植戶和收購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放在種植戶的技術培訓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流通保障責任應明確收購商的主體責任,環環自控,才能真正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
參考文獻:
[ 1 ] 呂建平,徐建武,汪坤乾,等.武漢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現狀及對策[J].長江蔬菜,2018,459(13):3-6.
[ 2 ] 張敬泰.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發展的思考[J].食品安全導刊,2019(15):57.
[ 3 ] 郝艷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完善農產品監測體系? ? ? ?[J].中國園藝文摘,2010,26(3):170-171.
[ 4 ] 井宏斌.淺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J].甘肅畜牧獸醫,? ? ? ?2016,46(15):34-35.
[ 5 ] 馮杰,張全生,魯興容,等.淺談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 ? ? ?可追溯體系現狀[J].農產品加工,2014(18):64-65.
[ 6 ] 廖海燕.淺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實驗室的內部質量控制[J].四川農業科技,2013(8):49-51.
[ 7 ] 趙國輝.淺談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實驗室建設[J].食品安全導刊,2015(6):56-58.
[ 8 ] 呂云鵬.淺談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源頭控制——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流動站建設與發展[J].農業研究與應用,2008(4):46-47.
[ 9 ] 任曉姣,白亞迪,楊雍,等.淺談西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17(15):25-28.
[ 10 ] 余意,繆松濤.淺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實驗室質量控制[J].農民致富之友,2017(20):124.
(收稿日期:201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