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王勝亮
很多學生剛進入初中學習,對各學科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可是有的學生上數學課沒多久,興趣就慢慢消失,這幾乎成了中學數學教學的普遍性問題,長期以來,教師們為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不懈努力。師生雙方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材,左右著教學改革和教學進程,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經過我的不斷探索和實踐,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充分把握起始階段的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想學好數學的求知欲較為迫切。
如在教學剛開始時,可讓學生參與部分實驗,可以利用課外活動舉辦一次自由形式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學生對數學難學嗎、有用嗎?數學是不是都這樣有趣?對基礎弱的能不能學好?對各種問題展開討論,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求新、求活以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初中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初中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學生,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2.1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
2.2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新教材還針對初中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盡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組合),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道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演示。通過實驗操作,既規范了學生的勞動、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欲。
3.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自身的情感、修養、品質,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良好的情緒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使其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我傾注滿腔熱情,以飽滿的情緒、生動的語言去創造一個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學情境,我的宗旨是設法使學生學有趣、學有法、學有得,在教學實踐中,我從興趣教學入手,側重于從以下幾個環節中進行:
3.1培養閱讀習慣。具體方法是閱讀前出示閱讀題,如教學“角的度量與表示”時,可出示閱讀題:我們以前用刻度尺測量線段的長短,那我們用什么來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幾種?表示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閱讀完畢,或通過提問、或以評估的形式來檢查閱讀效果;或有計劃地組織學習小組以討論的形式探討閱讀內容。同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問題,并不失時機地表揚在閱讀中有進步、有成績的學生,使學生有獲得成功之喜悅,從而產生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3.2培養討論的習慣。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學生進入教學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特別是一題多解的題目或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如在教學“絕對值”、“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就有很多需要分類討論的題目;還有在探索規律這一節的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由此引導學生三、五人一組進行討論,歸納出相應的方法和規律。
3.3培養觀察能力。學生對圖形、對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去觀察。可采取邊觀察、邊提問、邊引導學生對變化原因、條件、結果進行討論;也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較熟悉的環境中去觀察。如在教學“平行”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現實生活中有關于平行的實物,上新課時著重提問幾個學生,并根據他們的觀察、分析的情況逐步導出平行及其性質。這樣能使學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獲與興奮,自覺養成觀察的習慣。
3.4培養小結習慣。在實際教學中或讓學生上講臺進行小結評比,或以板報的形式張貼幾個學生的小結,或在課余時間對互幫互助小組雙方的小結進行評比,從章節、小節慢慢過渡到課時小結。由于經常強調自己去歸納、小結,這使學生記憶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
另外,還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質疑的形式、列舉生活中數學現象的形式引入教學,以簡單明了、深入淺出、氣氛暢然的開課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激發他們的講學習興趣。
總之,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習的主體,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信、興趣和成功的體驗中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