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廣華
摘 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提升辦學水平,實現內涵發展、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學校要努力構建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為促進內涵發展而不懈努力。
關鍵詞:提升學校文化;創魅力學校
每一所學校都強調提高教學質量來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隨著各類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校際競爭必將由有形轉向無形,一所學校只有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正所謂“一流學校靠文化,二流學校靠管理”。
一、構建學校理念文化體系,樹立先進的辦學思想
塑造具有核心意義的學校精神。學校依據本校歷史文化傳統和辦學特色,認真提煉體現師生共同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的學校精神,充分發揮其對師生的導向、陶冶、約束、凝聚作用及對社會的輻射功能。
培育積極向上的校風、教風、學風。引導全校師生熟知“一訓三風”的內涵并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增強學校凝聚力和向心力。
設計凸顯學校特色的形象標識。精心設計校徽、校歌,辦好校報、校刊,引導師生在牢記校訓、學唱校歌、佩戴校徽、升降校旗中傳承學校精神。
拓展校園文化傳播載體功能。校報、校刊、校園廣播、校園網絡等文化傳播載體盡可能采用教師、學生創作的優秀作品,為師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廣闊舞臺。
積淀校史文化。重視校史陳列室、榮譽室等德育陣地建設,充分利用校史陳列室、榮譽室等德育陣地,反映學校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淀和辦學成績,增強師生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師生的愛校熱情。
二、構建學校管理文化體系,建設科學的管理模式
健全學校管理制度。建立學校辦學章程,健全師生行為規范和學校管理規范,完善與校風、教風、學風一致的班規、校規、教師行為常規、學生行為常規,形成完善的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管理制度,以嚴明的紀律、嚴格的管理推進依法治校,增強師生的紀律意識、法制意識,使學校管理文化真正成為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堅持民主、科學推進學校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學校黨組織和工會、教代會、團委、學生會等群團組織的職能作用,共同推進制度建設,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校園環境,形成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制度環境,促進廣大師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加強學校制度創新。按照教改、課改精神,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及時推進學校制度不斷完善、不斷創新,充分考慮學校工作性質、教師勞動特點、教育對象特點,力求通過規范科學的制度引導,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
三、構建學校環境文化體系,打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以綠化美化為重點,營造文化生態校園。學校從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以綠色植物造景為主,園林小品為輔,適當布置景點,讓校園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
以樓道走廊為陣地,精心布置文化長廊。充分利用樓道、走廊、建筑墻等導入理念文化,展示師生作品風采,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以功能室為支點,突出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圖書室、寢室、食堂、運動場等文化特點,建設好校園網、校園電視、校園廣播及宣傳欄、閱報欄等文化載體,營造學校育人文化氛圍。
四、構建學校活動文化體系,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
堅持高標準、可持續開展的校園藝術活動,確立長效機制,形成工作常態。持續開展好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三節”教育活動,結合“2+2”項目實驗計劃,促進學生形成體育、藝術、科技活動特長。開展好學生文明行動,以“講文明、講道德、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誠信、講愛心、講奉獻”為主要內容,大力開展“學習禮儀知識,爭做文明公民”“學校好學生、家庭好兒女、社會好公民”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文明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五、構建學校課堂文化體系,創新精彩的教學課堂
嚴格執行教學常規管理制度,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積累、課堂主動參與、創造性和合作性學習、課后積極實踐。
形成教師健康成長的校本教研機制,努力實現“一個核心”,即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兩個轉變”,即教育觀念、教學行為;“三個提高”,即課堂教學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四條途徑”,即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集體培訓;“五個結合”,即學習與交流、教研與教學、分散與集中、自主學習與繼續教育、理論與實踐。
積極開展“示范備課組”“示范教研組”活動,濃厚校本教研氛圍,形成集體教研文化,努力打造“特色課程、特色教學、特色教師”。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更加鮮明,管理不斷走向民主化、人性化,辦學特色和辦學個性不斷顯現出來,文化內涵的得到不斷提煉,全面提升辦學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