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溪
航拍鳳形山,山分二支,左撇右捺亦如翅。定格山脊,天地鬼斧出神工,儼然乍現一字,似“鳳”若“凰”,圓潤方闊,形面仰天,浩氣充沛。明朝戶部尚書楊一鵬魂歸故里,撲向鳳形山,化魂于鳳,涅槃于形,“才品端亮”為故里注入了靈與魂。
鏡頭在空中勾勒,攝影家王熙芳情不自禁發出贊嘆:“鳳凰撲水,太像了!”晚清守臺名將劉璈魂歸故里,好友湖廣總督張之洞在芭蕉湖為其甄選了一塊“烏鴉撲水”之地。可惜,“烏鴉撲水”不再,這幅“鳳凰撲水”圖惟妙惟肖。偌大的鳳凰弧嘴伸進茶港河里啄水,金黃的嘴,抖擻的冠、憨愛的喉,翠綠的栩,靈動而活絡。構圖內,京廣如弓,茶港如弦,尖嘴掛弦搭箭,蓄勢躍然。
浩浩然物我一心,輪回間涅槃新生。
自然衣、傳統魂、現代骨在故里和合而“物我一心”。“物我一心”的外表便是自然衣。過林蔭道,豁然洞開,覺得人就在畫里行了。一陣風起,飛鳥不驚,溫濕的負氧離子清涼撲面。故里中央,兩口小池盛盈綠水,羞澀、純真,如溫潤碧玉,正好鑲嵌在故里的袖口與裙邊。袖口與裙邊的四周是風景林,如慈母手織的絲綢,又柔又軟。
鄉愁才是故里的魂。在故里,鄉愁之色便是綠。樹上的身份證,栓著主人對綠的牽掛。這棵百歲古樟,哪怕長得歪歪斜斜,故土從不嫌棄,古樟就一味回報枝繁葉茂,為故里留了一份綠,添了一份故里記憶。在故里,鄉愁之道是孝道。楊一鵬手植孝心樹后,四百多年十三代楊氏族輩,睹物思祖、孝親、睦鄰、和家。孝道這一中國胎記元素,在故里大放異彩,涵古茹今,潤物迭起。在故里,鄉愁之味是書香。斑駁文化墻,字碑字文,或詠物、或勵志、或勸勉、或褒揚。在故里,鄉愁之根是文脈。尚書一生才品端亮,在國破中涅槃,回故里重生。修身齊家,家訓聲聲,文脈綿綿。
自然衣構建了“物”的美麗故里,傳統魂構建了“文”的美麗故里,而美麗鄉村建設構建了故里的現代骨。
評議“最美家風”引領核心價值走進故里,與家訓文化契合、與現代主流對接、與鄉賢文化互動、與美麗鄉村共振,在故里結晶了“最美屋場”的命運共同體。“最美家風”評議在家訓文化自覺上順水推舟,核心價值自信匯聚著建設美麗故里的磅礴力量。故里環境美,人們詩意地棲息;故里人文美,呵護、延續文脈,耕讀傳家;故里秩序美,和善和睦,法理允諧;故里鄉賢美,楊其凡等鄉賢患難相恤、感化約眾、型塑品行、循環作育。故里產業多,生產生活功能分區,養殖合作精誠有信。物美、人美、文美、業美、鄉賢美,故里“五美”,各美共美、美美與共,共筑美麗故里。核心價值在故里見言見行見效,越來越多的鄉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