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周琪
許多留學生出國后才發現自己還是“中國胃”!做飯這樣的“小事”,對于在海外求學的學子來說,是考驗獨立生活能力的大事。
學會每天記錄開銷
“在澳大利亞感受最難的,就是‘吃的問題。”就讀于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的周筱雅如是說。“澳大利亞是一個‘進口國家,當地市場上的許多產品都是進口的,物價較高。”依靠父母的資助在澳大利亞生活,周筱雅在很短時間內就學會了精打細算。
“出國后才發現,自己是‘中國胃。”周筱雅調侃道,“澳大利亞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就是‘三明治拯救一切,兩片面包夾起一個宇宙。”在經歷過起初的新奇后,周筱雅開始琢磨如何維持自己的健康飲食習慣。“國外的飲食比較油膩,即使找到亞洲餐廳,大部分菜品也是熱量很高的咖喱之類的;而中餐的烹飪方法非常豐富,選擇余地更大。”比較以后,她做出決定:要關注學業,也要兼顧好自己的生活品質——必須學會獨立生活的一個重要技能——做飯。
陳夢曉(化名)剛到韓國留學一年,她說:“我以前從不記賬。來到韓國之后,發現餐廳的價格格外高。”陳夢曉回憶道,“以前的我從來不進廚房,但是來到韓國之后,我發現必須要學做飯。”
許多學生通過做飯,學到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遵守公共規則,照顧他人感受。
談到中澳生活中的差別,周筱雅分享道:“在澳大利亞,每家每戶都要求安裝煙霧報警器。中餐制作時的烹飪方法,比方說翻炒,會產生大量油煙。這時候如果處理不及時,報警器就會啟動。在家里做飯一定要注意油煙問題,因為報警器響3次后,消防隊就會趕來,而且消防隊出動一次需要大約8000元人民幣。所以對于我們留學生來講,要特別注意家里的排煙系統。”
留學于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張可欣(化名),平時將許多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科研之中,在國內就餐時她通常選擇校內食堂。到美國后,那些被忽視的生活樂趣重新回到她的世界里。“進入廚房才真正體會到‘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感覺。柴米油鹽就像實驗室里的工具藥劑,需要花心思搭配研究。”張可欣說。
“大家聚在一起做飯聊天,也是讓合租舍友迅速‘破冰的最好方法。”周筱雅說,“我的舍友分別來自英國、印度、西班牙等國家。中國飲食花樣眾多,第一次聚餐的時候,我給舍友演示包餃子和包子。她們都非常驚奇,直夸我手法專業,還加入進來跟我一起做。”
吃火鍋也是增進友誼的一個不錯的形式,在外國人眼中既熱鬧又新鮮,還好吃。陳夢曉分享道:“我喜歡召集很多小伙伴一起做飯。因為韓國物價較高,多一些人可以多一些選擇,而且花費平攤下來也更劃算。有時候通過這種方式還能認識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