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誠
兩輪摩托車、“爬爬車”(三輪摩托車,也叫慢慢游)、“面的”,這是岳陽云溪區出租車進程史上的“三級跳”。2018年12月20日,云溪城區開通了公交車,取代了出租車,與以“面的”車為主體的出租車時代說“拜拜啦”!云溪人民出行方式逐漸升級折射了新時代交通的大變遷。
30年前的父輩是想象不到今天交通出行便利的“紅利”。爸爸當時在偏遠學校教書,通往學校的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摩的”是進出學校的主要交通工具,坐上兩輪摩托車,一路塵土飛揚、顛簸到校,遇到刮風下雨,對于全身淋濕、中途摔倒、無法按時到達等情況,爸爸那一輩人見怪不怪。后來盛行“爬爬車”。“爬爬車”在我印象中是一種極其簡陋的小三輪車,前排僅能容下司機,后排可以坐兩人,發動起來“轟轟”直響,夏天是敞篷車,冬天搭上幾塊雨布遮風擋雨,“爬爬車”的速度可與蝸牛媲美。關于“爬爬車”,我還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多年前冬天的一個中午,岳化新村一位老爺爺抱著生病的孫子,等車去醫院,一老一少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等了許久,最終攔到了一輛“爬爬車”。老爺爺帶著孫子坐著“爬爬車”,肆虐的寒風從雨布的縫隙中鉆進來,爺孫倆不停地用嘴巴在手上哈著熱氣,左右手交替摩擦。“爬爬車”“一蹦三跳”地抵達云溪鄉醫院時,兩人的手臉凍得冰涼通紅。孫子撇著嘴嗚咽著:“再也不要坐這種‘爬爬車了。”看著孫子可憐兮兮的模樣,爺爺心痛、內疚,心里生發出對交通出行不便的無力感。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爬爬車”消失了,悄然興起的是“面的”車。“面的”招手即停上車即走,風吹不著雨淋不到太陽曬不著,可拼車可包車,方便快捷,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喜愛。走親訪友、上學放學、城區串門,“面的”成了不可缺少的選擇。有一次,我急著從云溪區一中學趕回家,出了校門匆匆攔了一輛“面的”就跑。司機是個健談的人,我和他在車上胡吹海侃,聊得正高興時,我一摸口袋發現錢包忘帶了。尷尬的我只好和司機商量:到目的地后等我去家里拿錢。沒想到司機很大義豪爽,說我陪了路,解其寂寞,車費免了。道謝不在話下,自此讓我又多了一番人生感悟。
2018年12月20日,云溪城區開通了公交車,這是區委、區政府投入1000多萬元給云溪人民送出的“福利”,云溪人民開啟了幸福出行的新時代!公交站臺和公交站點全面連通了城區大街小巷,來回穿梭的公交車給美麗幸福的新云溪又增加一道靚麗的風景線。65歲以上的爺爺,60歲以上的奶奶都能免票坐車,中小學生只要半價票,坐上舒適干凈的公交車,大家個個喜笑顏開。老年人不再擔心“老年證”失效了,學生不再“躲票”省零花錢了。公交車給了老百姓全新的感覺!一盅茶的功夫,就能繞云溪城區一個來回,大家懷揣美好的心情上車下車,積極融入新時代、融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