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理科生。選擇大學專業時,也認準了“以理性思維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學。
進入大學后,課外時間多了起來,我也一本本讀起了人文社科類圖書。歷史類圖書有人物有故事,天然就帶著可讀性,我讀的也相對較多,其中《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可以說是改變了我對鴉片戰爭乃至歷史研究的認識。
《天朝的崩潰》給我震動最大的一點是,作者茅海建從海量的史料中整理出不少歷史的細節,讓人重回歷史現場。他從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方面證明,當時的清軍無論如何抵擋不了英國侵略軍的進攻,鴉片戰爭也是一場注定要失敗的對外戰爭。
比如從兵力對比上來說,清朝雖在人數上占優勢,但當時的清軍駐防分散,難以集中,調動也很困難,除訓練、打仗外,很大程度上還擔負警察的職責。而且當時的清軍不論八旗還是綠營,戰斗力都已經相當差勁。就是這些部隊,也要從各地、各省抽調而來,對于南方沿海的戰場條件,從北方抽調來的軍隊,相比于英軍來說,在適應程度上也沒有太多優勢。
從一個個歷史細節可以看出,19世紀的“天朝”有著一種與西方完全不同的觀念,這場戰爭并非簡單的勝敗屈辱,而是兩種全然不同的觀念的碰撞。
在大三面臨保研考研的抉擇時,我沒有太多猶豫地就放棄了保送經濟學研究生的機會,決定要考一個歷史學的研究生。因為有興趣指引,整個考研復習的過程很充實也很快樂,最終我也順利地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更值得慶幸的是,還憑考研高分被分進了清史研究所。
(摘自《齊魯晚報》張芮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