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摘要: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下,人們的精神需求增多,這種精神需求產生帶動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鄉村旅游是近幾年人們普遍喜愛的一種旅游形式,將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結合在一起能夠充分滿足人們對旅游和健康的需求,促進我國旅游業發展。
關鍵詞:體育旅游;鄉村旅游;融合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7517(2019)04-0173-01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和人們對旅游需求的不斷增加下,近幾年,鄉村旅游以淳樸的鄉村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大量文體愛好者,鄉村旅游植入體育旅游打破了傳統單一的農家樂旅游模式,通過將開放出的鄉村旅游資源和體育旅游結合在一起能夠在豐富旅游內容的同時實現人們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的生活追求。
1 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開發項目單一
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十分相似,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從地方特色出發挖掘地方獨特的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資源,使得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復雜項目單一,旅游融合發展缺乏必要設施設備的支持。
1.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待加強
在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融合的過程中,一些群眾對體育領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缺乏了解,甚至在旅游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保護意識,由此導致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所依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問題日益嚴重。
1.3 鄉村文化生態逐漸消失
在體育旅游、鄉村旅游融合和農民致富愿望的強烈帶動下,在一些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農民集資興辦旅游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民在興辦鄉村體育旅游的過程中破壞了鄉村文化生態環境,甚至人為的加將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改造為附庸城市品位的休閑場地,使得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開發差異加大。
2 體育旅游與鄉村旅游的結合開發策略
2.1 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規劃開發休閑體育旅游項目
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結合開發的途徑較多,比如對于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可以通過組織開發漂流活動、賽船活動、旅游活動等體育旅游項目;在山溝地區則是可以因地制宜的開展登山、攀巖、對抗等體育活動,使得游客在開展這些體育旅游訓練的時候達到強身健體、領略鄉土文化風情的目的。
2.2 政府發揮職能作用為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的結合提供重要支持
在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融合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出臺一系列的政策,鼓舞帶動人們實現對鄉村旅游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適當的優惠政策來鼓勵當地院校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到鄉村開發區進行野外生存訓練或者開展課外體育,不斷吸引更多鄉村體育旅游參與者參與到其中,進而在增強當地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知名度的同時進一步挖掘和開發出年齡適中的鄉村體育旅游潛在客戶。
2.3 強化民俗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的互動
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的互動開發要以民俗體育特色為基本依托,結合市場發展需要,將自然生態旅游、鄉村人文旅游、鄉村體育旅游資源等充分整合在一起,打造點線面一體化的旅游格局,結合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對民俗體育旅游產品進行科學的定位和開發,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互動發展機制。
2.4 實現對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資源的統一規劃開發利用
針對當前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發展缺乏統一部署規劃的問題,有關部門需要在爭取政府資金、政策支持的同時結合地區鄉村旅游資源利用開發現狀,積極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精品戰略,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注重對民俗體育項目旅游資源的開放利用,從而為游客提供更多形式、類型的體育旅游資源,塑造獨居特色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品牌。
2.5 積極挖掘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的結合點
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一般游客對體育旅游、鄉村旅游的要求具備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游客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真實、自然的鄉村旅游體驗;另外一個方面,為了能夠增強游客對體育旅游、鄉村旅游的發展適應需要強化旅游發展的一系列設施設備建設,滿足人們對旅游設施設備服務的不同要求。
2.6 創新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營銷方式
在市場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想要增強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活力,需要相關人員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旅游產品的宣傳營銷,具體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擴展客源市場,通過應用媒介技術手段和平臺來對外宣傳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結合的這種新型旅游模式。第二,加大旅游市場營銷力度,在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彰顯出城市名片效應,實現有針對的旅游宣傳營銷。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人們對旅游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的今天,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的融合開發成為一種必然發展趨勢。二者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具備內在文化精神,這種文化也是二者融合、開發利用的基礎。為了能夠更好促進旅游業發展,需要相關人員加強對體育旅游和鄉村旅游融合的思考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張營. 河南鄉村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交際,2017(6):38-39.
[2] 曹慶榮,齊立斌,念貴.鄉村休閑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193(07):85-88+130.
【通聯編輯: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