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變革的實踐中創造的,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新型政黨制度。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人民主體性,有利于我們更加自覺踐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之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服務,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利益服務。
關鍵詞:中國政黨制度;人民;主體性
人民主體性思想是馬克思在對“批判的批判”進行批判的過程中形成的對人民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的總體看法,是對人民群眾自覺性、自主性、自為性和創造性的高度肯定,是貫穿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線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出發,可以從理論上和社會實踐兩個方面來理解人民主體性這個概念。
一、在理論上,人民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品格,具有歷史必然性
追求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和使命。馬克思主義以“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為立腳點,以人民大眾的現實境遇為立論的根據,以改變世界為歷史使命,以追求無產階級的解放和人類解放為價值訴求。馬克思科學論述了人類解放的現實主體、革命條件和道路,創立了新唯物主義,其最終目標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實現這一目標,馬克思認為,不能靠救世主,也不能靠統治者人性的發現,只有無產階級才是完成人類解放這一歷史使命的主體。列寧指出,“我們應當讓人民群眾享有發揮創造精神的充分自由......一切問題將由農民自己來解決,他們的生活由他們自己來安排”。一切階級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人民群眾是階級斗爭的發動者和主體。一是在階級社會,人民群眾處于社會的最下層,只有階級斗爭才能消滅舊社會不平等體制,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如,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只有廢除自己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無產者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二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解放與社會發展規律是一致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徹底解放自己。共產黨人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二、在社會實踐中,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一)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
馬克思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活動、政治實踐活動、文化傳播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歷史活動體現著社會發展規律,影響著社會發展狀況和進程。在物質生產活動中,人民群眾不斷積累經驗,改進工具、提高技術,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推動社會進步。人民群眾不斷要求自由和解放的欲望,推動了民主政治實踐。就像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和十八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
(二)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在物質生產、政治實踐和精神文化活動中,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知識分子是人民群眾中的優秀群體。在物質生產實踐中,人民群眾創造了物質財富,滿足了人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需要,發展了經濟關系;人民群眾在政治實踐中,不斷改善社會關系,創造社會交往和政治活動的新形式,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在科學文化活動中,人民群眾通過科學、藝術、教育等形式,創造了精神財富。
(三)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主體。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但社會基本矛盾的主體是人,它發生作用的機制要通過人和制度的關系反映出來。社會基本矛盾產生于人性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而基本矛盾的解決則是通過人民群眾對社會制度的改革或革命完成的。人的需要的發展有一種內在的沖動,一種需要的滿足必然產生另一種新的需要的渴求,人民群眾不斷發展的要求成為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動因。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會造成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與之不相適應,人們就必然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以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直接表現為對社會制度的革命和改革。這樣,在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鏈條中,人民群眾的需要和要求就成為制度批判的起始環節,他們通過階級斗爭和社會改革推動歷史發展。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主義學者看來,主體性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在一般意義上,指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現實的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在社會活動中,人既是實踐主體,也是認識主體、價值主體。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二是在社會發展的視野中,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社會歷史活動帶有價值判斷的特點,即有先進和落后、積極和消極之分。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是社會活動“總的合力”中的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5。
[2]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2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435、66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25。
作者簡介:
陳娟,(1989-),女,漢族,重慶云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