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天的每一個中國人都在無意或有意中繼承著兩千多年前漢傳佛教的遺產。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必要對中國歷史中的佛教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關鍵詞:中國;印度;佛教;漢代
一、作者簡介
芮沃壽是美國漢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游歷中國學習漢語并至延安見到毛澤東等人,在日本學習日語并從師與高僧參悟佛學,對佛教、中國、東亞是有切身體悟的。
二、關于本書
本書就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進程分為六個章節:漢代的思想背景,佛教的準備、馴化、獨立和挪用時期,及佛教在中國的深遠影響。從如何漢代帝國的崩塌為佛教進入中國做好了準備,及印度色彩濃厚的佛教如何融入中國社會本書提出探討。
初聽書名覺得題目很大、書很厚。然而書只有薄薄的一本,書的前三分之一篇幅都在談漢晉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正式論述佛教的內容只有60頁。自如地駕馭六個章節來討論一個中國佛教中的專門問題,需要的學問涵養是驚人的。
簡要的描述出中印兩個文明的互動歷程,認為中國文明是本土文化來吸收同化外來文化的一種,背后滲透的是印度佛教、中國佛教兩種不同文明交匯下產生的教義。從準備、馴化、獨立和挪用四個階段中,看到佛教是如何進入到貴族士紳及普通百姓的生活與思想體系之中,以及佛教最終完成中國本土化的整個過程進行了歸納與闡釋。文末總結是一亮點:認為大乘佛教的傳入,沖擊了儒家的等級結構和家庭中心主義,第一次把可以為所有種族、時代和文化所接受普世價值帶到中國。本書不是從理論出發考察和探究佛教的源流,也不僅僅是討論佛教的傳入,而是深入把佛教還原到當時的社會情景中去。
三、讀后感受
佛教對后世中國人來說已如此熟悉,甚至幾乎忘了它是一個外來宗教。這個來自印度的思想與中國的儒家文化、老莊思想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進行著怎樣的碰撞和融合,才使今天的中國佛寺林立,僧尼云集,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種佛教傳承的國家。
“宗教的大發展往往尾隨一個帝國的崩潰而來?!眹@著衰朽的漢帝寶座展開的多邊斗爭變得激烈,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的瓦解,使社會一直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才使佛教這個異域文明有了根植入中國文明的機會。這一時期國家潰敗和社會危機人們企圖尋求心理上的寄托、精神上的指引,而佛教作為一塊敲門磚,開啟人們對彼岸世界的向往,借此來逃避擺脫現實世界給他們帶來的煩躁不安。在彌補南北朝文化差異上,佛教繼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開始分為南北二宗。但中國人本質思想上是“求和”、“主張大一統的”。這樣佛教逐步放棄了自身的異域色彩,吸收本土文化并且屈服本土文化,最終北宗頓悟派成為了魏晉時期的正統佛教。中國思想中卻認為“眾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主張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成佛,種姓制度森嚴的印度截然不同。在印度信仰佛教的只可以是婆羅門、剎帝利這種貴族,主張“一闡提不能成佛”,而到了中國不得不講究“皆可以堯舜禹”了。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興盛,卻在唐經歷了從本土化過程到改頭換面再到名存實亡的過程。事物的發展必定遵循一個極盛必衰的概念,過于膨脹的佛教實力,僧眾不再遵守清規戒律,佛教思想越來越走上了世俗化,歸根結底是受到了儒學統治思想的擠壓。佛教由一開始是對真相法性的向往轉變成中國人對自然主義的追求,到了吃飯挑水種地皆是修行的地步,使這個正統宗教變得了過于理想化和生活化。至始至終佛教的地位不能與儒學相提并論,始終只是統治階級的附庸,當膨脹之極威脅到封建統治地位時,必將受到壓制。唐代之后佛教在中國逐步銷聲匿跡,首先佛教進入的背景是因為中國文明自身的腐蝕和崩潰,中國人只有在遭遇迷茫時才對這個外來的思想有所回應,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的教義過于消極被動和忍耐順從。佛教這種缺少驅動力、見解和活力是和西方宗教的尚武精神完全不同。最后這個外來宗教逐漸轉化為一種思想境界,避免了類似于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那樣大范圍的宗教戰爭,其實對于中國人來說未必不是一種福氣。
千年已過,佛教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社會,各種民俗、節慶、俗語都已滲透了佛教的影響。中國的詩歌、書法、繪畫,乃至音樂和茶道都有一種來自佛教的空靈氣韻、禪趣盎然。佛教已是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印文化深度交流的歷史結果,也是世界文明對話的成功典范。中國成了佛教的第二個故鄉,穿越傳統與現代的隔閡,歷經兩千多年傳承著智慧與慈悲,一起弘揚著一個共同理念“和諧世界、眾緣合和”。
四、結束語
作者在前言中謙虛地說“這樣一個闡釋只能是試探性的、不完滿的”。這樣高度概括的一本書,很難細膩地觸及佛教自身獨具的特征,并且佛教的內在發展的脈絡不是這本書首要考察的重點。作者作為歷史學家,他非常關切佛教最初的適應及中國人對這種新思想的反應,以及如何控制和管理這一教派。這些年來對中國佛教史的研究日益深入,但仍沒有一本著作能取代本書。
作者簡介:
陳曉雨(1996-)女,漢族,籍貫:江蘇淮安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設計學,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