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婉婷 戴曉丹
摘要:禮樂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思想資源的瑰寶,其也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占據了重要的影響力。禮樂文化在當今大學的傳播卻差強人意,禮樂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教育上的體現微乎其微,本文在如何將禮樂文化在大學校園中更好地傳播,及傳播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禮樂文化;校園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7517(2019)04-0260-01
中國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說:“中國人之所以成為民族,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系準則。”這就說明了“禮樂文化”在中國占據了無比重要的地位。
1 大學校園傳播中華禮樂文化的意義
1.1 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自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復興及文化自信中就可以看出,當代社會對于中華禮樂文化的重視程度。“禮樂無常制”標志著禮樂文化可以與時俱進,從而從禮樂文化中提取當代社會應當學習的教育及思想文化,來增強中華人民的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從根本上提高人民思想覺悟。
1.2 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
禮樂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教育萬千莘莘學子的依據,禮樂文化中包含的思想與內容是萬千民眾在孩童時期應當進行學習做人做事的參照。中華人民無疑是有對于“禮”有著很高的尊崇,我國人民生活的層面與基礎更多的是從“禮”的方面來展開的。因此,禮樂文化的學習與教育傳播可以讓廣大的高校學子們加深自身的文化素養及文化認識,了解社會的用人標準,從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重視處事方法。
1.3 實現真正的禮儀之邦
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并被其他國家進行推崇,不是因為“禮樂文化”是知識一套理論和空想,是因為古人將“禮”融入生活中的每一方面,從生活的細節處展現出“禮”的魅力。在學習禮樂文化中,不僅要學習禮樂文化的理念、思想、知識,還要學習禮樂文化中的禮儀禮節,將禮儀禮節融入生活,言傳身教。以小見大、潛移默化的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造成影響,能形成人人講“禮”,人人重“禮”的思想,在這種文化氛圍內可以實現真正的禮儀之邦。
2 禮樂文化在大學校園傳播的路徑
2.1 開設選修課及講座
在大學校園中開設禮儀課程在傳播禮樂文化中無疑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通過課堂講授來宣揚禮樂文化,增加禮樂文化的影響力與覆蓋面。禮樂文化課程不似正常的基礎課與理論課,課堂上教師不僅會向學生們教授禮樂文化中的核心與思想,還會親身授教學生們生活的禮節。讓學生們從細節處了解禮樂文化,從而可以縮短大學生與禮樂文化的距離。
禮樂文化講座的開設可以更好的大面積宣揚禮樂文化,來提高人文素養、加強文化自信、來實現真正的禮儀之邦。開設禮樂文化講座可以使主講師與學生進行禮樂文化文明的內涵進行討論與解答,探討對于禮樂文化的認知誤區,更深層次的認識禮制與禮樂的關系、禮俗與禮儀的聯系。使學生更多的了解禮樂文化的思想,加深與禮樂文化的認識,將其認識深入的貫徹于生活行為中。
2.2 社團活動豐富化
學校會開設一些禮樂文化相關社團,學生們在課下會自發的參與社團活動。譬如,傳統禮儀認知、漢服文化認知、古代妝容發飾認識。可以讓學生在課外休閑之余加強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及禮樂文化的認識與了解。禮樂社團的開設是以一種寓教于樂的形勢對于學生進行傳教。禮樂社團以禮樂文化為主旨,以傳統禮儀為載體,來弘揚傳統的優秀文化。
2.3 新媒體平臺的應用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技術性人才也愈發專業。傳統媒介的報紙和電視對于社會階層的影響愈發減小。快速發展的新媒體對于中華傳統的文化及禮儀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平臺、及門戶網站平臺抓住了新媒體傳播的黃金時期來傳播禮樂文化,是更多的網民群眾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到禮樂文化的知識、思想、其包含的禮儀行為所包含的各個層面的意義。抓住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并熟練運用新媒體平臺,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宣揚傳統的優秀文化。
2.4 立足校園進行文創產品設計
禮樂文創產品就是將禮樂文化的主題加之創意轉換成為一些有價值的產品,禮樂文創產品是在學習和認知禮樂文化的群眾中推廣的一種認知。文創產品的設計創意與產品的銷售量成正比,產品的銷售量與宣傳禮樂文化的影響范圍成正比。禮樂文創產品以宣傳禮樂文化為主旨,以產品形態為傳播載體,多渠道營銷,體現了禮樂文化與創意相結合的多元化形式。
中國之所以能夠與其他國家區分開來,是因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對于“禮”的認識更加重視。禮樂文化在大學校園內進行傳播,可以使禮樂文化的傳播更加規范化、常態化。在大學校園傳播中華禮樂文化可以加強對于中華禮樂文化的復興和傳播,可以加快大學生素養教育的推進,提高全員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黎欣欣.禮樂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與建設[D].西華大學,2016:5-10.
[2] 趙麗端.儒家禮樂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徑研究[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6(06):122-125.
[3] 何萌.淺談文化自覺、自信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現代交際,2016(06):9-10.
[4] 季紅琴.基于讀者接受的《孟子》英譯與傳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7-12.
[5] 依賽男.將核心價值觀融入育人全過程[J].人民論壇,2018(08):122-123.
【通聯編輯: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