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助力復合調味品行業飛速發展
來源:中國食品報
近年來,由于受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影響,家庭餐飲消費呈現出增長態勢。隨著消費者對飲食健康、營養搭配等方面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在家做飯的人群比例正在逐步增大。
與中國生活習慣相近的日本、韓國復合調味品市場占有率達已到70%—80%,而國內復合調味品滲透率遠低于海外成熟國家水平,因此未來隨著國內餐飲消費的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復合調味品滲透率有較大提升空間。
產業的集約式效應是行業發展曲線的必然趨勢,尤其是對于調味品這一類剛需、低杠桿、穩健現金流的行業而言。對標調味品行業中相對而言較為成熟的醬油來看,復合調味品的行業也將呈現越發集中的趨勢。
復合調味料作為調味品行業中的藍海,品類與品牌的爆發箭在弦上,而在資本的助力下,更多的海天味業、涪陵榨菜或許正在路上。
來源:食品商務網
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辦,中國食品報協辦,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烘焙專業委員會、中食榜食品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首屆中國糕餅行業品牌50強消費者網上投票活動》,已于近日展開。
中食榜是中國首次食品行業內全產業鏈百姓評比的平臺,以公平、公允、透明為原則,注重企業社會責任,尊重企業意愿,堅持不設活動門檻,打破企業規模差異;此次活動,首先選擇糕餅行業開展評比,旨在樹立糕餅行業的風向標,為百姓購物選擇提供便捷。
中食榜還將借助中食協及中食報的專家庫,及全產業鏈頂部的企業資源,助力國內外糕餅企業間相互交叉滲透,為中國糕餅企業融入世界潮流夯實基礎,推動中國食品行業邁向新高。
黑龍江已建165個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
來源:中國食品報
黑龍江省已建成165個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總面積6694.1萬畝,是中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聚集區。
據介紹,目前中國綠色食品基地已有680個,涉及480個縣,面積約1.64億畝;綠色食品總產量突破1億噸,涉及水稻、玉米、大豆、小麥等百余種地區優勢農產品和特色產品,共帶動3900多萬農戶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其中,黑龍江作為中國農業大省,自2005年啟動中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以來,通過龍頭企業與基地實行訂單式生產,提高了土地產出和效益,有龍頭帶動的標準化基地原料售價比普通產品每市斤平均高出0.1—0.2元人民幣,增加了基地農戶的收入。
據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黑龍江已建成165個國家級標準化基地,遍布該省57個縣市區和52個農場,涉及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雜糧和食用菌等9個品種,總面積6694.1萬畝,占全國總量的38.7%,是中國最大的標準化基地聚集區。其中,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890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有100家。
面粉營養強化行業標準研討會在京召開
來源:中國食品報
為有序推進小麥粉及面制食品均衡營養化發展,根據產業需求,日前,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農業農村部農產品營養標準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征求行業意見,研討營養強化面粉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疾控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河南工業大學、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江南大學、武漢輕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五得利、中糧糧谷、益海嘉里、河北金沙河等企業代表共6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此次會議,行業專家圍繞小麥及面粉營養品質和產業發展做了相關專題報告。專委會副秘書長朱大洲、中國農業大學王志敏教授、河南工業大學王鳳成教授、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黃建研究員分別就我國農產品營養標準體系建設和專委會工作進展、小麥微營養研究進展、中國小麥粉產業發展和營養化需求以及營養強化食品產業發展與消費需求做了詳細深入的講解和分析。
國內首個奶牛疾病防控 大型網絡服務平臺啟動
來源:中國食品報
中國奶業協會衛生保健專業委員會日前啟動了“奶牛好醫生”服務平臺,在互聯網+模式下開啟一個全新的技術服務創新模式。據悉,該平臺是國內建立的首個奶牛疾病防控大型網絡服務平臺,旨在為養殖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為中國奶業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據中國奶業協會衛生保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秀波介紹,“奶牛好醫生”服務平臺,未來將為廣大養殖者與行業專家之間搭建交流的橋梁,一旦奶牛出現健康問題,可及時反饋,通過專家精準指導與服務,降低奶牛發病率。同時也是專家間交流互動的平臺,行業專家共享共探奶牛養殖和保健前沿技術,聚集技術攻關力量。
長期以來,奶牛乳房炎、肢蹄病、產后代謝病、奶牛不孕癥等仍然困擾著養殖者,造成重大損失,如臨床型乳房炎往往導致產奶量迅速下滑,我國因奶牛乳房炎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達250多億元。此次“奶牛好醫生”服務平臺的啟動,讓奶農不再單槍匹馬應對奶牛疾病的挑戰,聚合專家力量,提供精準防治方案,讓奶牛更健康,讓奶農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