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政治話語體系中,是一個高頻詞,其重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我們今天政治生活中一個最具權威性的概念。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政治話語中主要有三個論斷:一是人民當家作主;二是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三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這三個論斷建構了人民--國家、人民--實踐、人民--黨的三重關系,這些關系體現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而這一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也是當今中國社會的共識。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個論斷具有極高的統合性,它能將“人民當家作主”、“為人民服務”、“人民是歷史創造者”、“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關于人民的理念進行高度的整合和概括。
一、人民當家作主中的“人民”
人民主權原則,使人民授權成為政治合法性的唯一來源,在此基礎上,重構了現代意義上的人民—國家關系。“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是人民的國家制度”。國家是人民基于自身的根本意志而相互結合的產物,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邏輯起點是人民主權,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
理解人民當家作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民?改革開放后,人民是指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解放軍指戰員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主義建設者。
從權力來源的角度看,人民是一個整體,從人民的構成看,人民是個體的集合,總之,人民是現代政治建構的核心概念,是中國政治的出發點和最后的歸屬。
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人民當家作主時,指出:“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人民當家作主的內涵,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各級人民大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第二,人民依照法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第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第四,國家法律和政策,體現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愿望,保護人民權利。
就人民--國家關系而言,人民可以通過人民代表行使權力,人民可以作為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參與國家治理,人民可以授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權力。國家權力來自人民,國家權力受人民監督,國家權力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
二、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中的“人民”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1919年五四運動后,當無產階級作為政治主體登上了歷史舞臺后,人民經過階級形塑,構建出人民--實踐關系,人民擁有了實踐主體地位,在革命中,人民解放的過程,也是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人民創造了革命歷史、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
四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結果,正是尊重了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了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了人民各項權益,營造了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才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競相涌流,不僅造福了人民,而且實現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今天這個創新的時代,更需要千千萬萬的創新者,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讓每個人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讓創新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創新生態,讓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型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競相涌現,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人民在改革的實踐中具有主體地位,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堅持人民的立場,就是處理人民的主體地位與黨的領導的原則。堅持人民的立場,對黨而言,第一,把人民利益作為謀劃改革思路和制定改革舉措的出發點。第二,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第三,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政策,同時動員指導人民開展新的實踐,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第四,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是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改革的成功經驗。黨清晰地意識到,人民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源泉,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人民”
如果人民當家作主是人解放的標志,那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權利訴求的現代性表達。“人是通過國家的中介擺脫某種限制而得到政治解放”,人也要通過國家的保障才能達成權利的實現。在中國,黨是各項事業的領導者,黨如何處理人民--黨的關系,關系到人民權利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在十九大上,進一步提出生命至上,換言之,個人利益是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題中之義。因此,中國的發展邏輯不僅是實現國家富強,還包括人民幸福,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包含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人民--黨的關系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了兩個奮斗目標,一個是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一個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前一個是確保人民的權力主體地位,后一個是確保人民的權利主體地位。黨領導人民實現權利,即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體現了黨的人民立場、黨的根本宗旨、黨的奮斗目標,也體現了黨對人民--黨關系的新認識,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表達為權利訴求時,有三個維度,第一,平等的維度。平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追求形式上的平等,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各級黨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社會主義追求機會平等,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社會主義還追求終極的結果平等,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共同富裕以及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第二,社會發展和利益共享的維度。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發展的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十九大提出,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同時人民要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即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還提出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第三,權利保障的維度。權利是作為體系進行構建和保障的,從政治權利看,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包括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自然權利看,保護的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從社會經濟權利看,保障人民勞動權,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建成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理想。
綜上所述,人民是建構習近平政治話語體系的核心概念,“以人民為中心”是總思想,“人民當家做主”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是依靠力量,貫穿其中的原則是人民立場。習近平關于人民的體系化表述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蘊涵的價值具有現代性。
作者簡介:
劉媛媛,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